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95579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0
《浅论中西文艺世界的空白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中西文艺世界的空白之美摘要:在浩瀚的文艺海洋里,中西方文艺家从多种视角对于“空白”范畴展开论述。受老庄哲学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中充满着大量的留白现象,不仅传达着意蕴无穷的意味,还提升了屮国画在世界文艺之林的独特价值。西方文艺家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将“空白”概念与读者的阅读体验相联系,使读者进入文木,切身感受作品内在的生命力。从中西方不同的理论视角入手,对空白的概念、理论观点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以致达到对于文艺作品中空白之美的深入认识。关键词:空白中国西方自古至今,文学艺术对于空白的运用不曾中断,利用“空白”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力作
2、品营造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屮国古代文艺作品侧重于将“空白”的概念转化成为空白形式,在绘画艺术中常表现为“留白”,从而通过“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将深厚的艺术意蕴传达出来。从接受美学幵始,西方文艺将“空白”投入到理论构建中,“空白”文本将作品与读者申联在一起,不仅赋予了文本多种不确定性,还有助于引发读者的多向思考,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白之美。空白在本质上不是真的空与白,而是要求艺术家充分调动生活累积与艺术激情,将“空0”巧妙地运用于艺术时空里,增添作品的可读性,引发读者的市美感受。一、什么是“空白”1.中国古代文论对于“空白”的阐释《现代汉语词典》中“空白”的释
3、义是:“(版面、书页、画幅等上面)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在中国古代文论里,对于空白的理解往往凝聚在“无”的概念上。追本溯源,在先秦时期形成的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便开始了对于空白范畴的相关阐释。战国时期,哲学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尤以儒道两家对于“空白”观念影响最大。儒家孟子重视“实”的价值,“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①,但这不是一味地肯定充实之美,而是强调通过“实”获得“虚”。发展至老庄哲学,则更重视“虚”的内涵。道家老子提出,“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4、随”②,重视“有”和“无”的相互作用,两者相生相随,正式明确了“无”的作用,最终得出万物皆“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的木质。庄子发展老子的“有无”观念,提出“得意而忘言”(《外物》篇),从艺术上强调“无声”“无形”的深厚意蕴,从而创造艺术领域的空白之美,使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魏晋时期,玄学大放光彩,玄学家们提倡“贵无”思想,把世间万物归结为“有”和“无”两?,在对比和论述中得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③的结论,强调“无中生有”,追求空白之美,营造“言不尽意”的神秘氛围。直至佛教传入,禅宗教义被融入到审美活动中,刘勰“余味”说
5、、钟嵘“滋味”说、司空图“韵味”说都体现着文学创作的最终追求是含蓄朦胧的“空白”之美,以求达到作品蕴藏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中国古代文论将“空白”归结为“无”,由“无”产生“有”,从“有”中体会别样的内在。文论家从“空白”所能产生的审美意趣出发,提出众多与“空白”理念一脉相承的思想主张,丰富了空白的内涵,提升了古代文艺作品的别致韵味。2.西方文论对于“空白”的论述20世纪60年代,波兰美学家罗曼?茵伽登将“空白”概念引入西方文论之中,提出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不确定性的点”和“空白”④,以供读者进行自我解读。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它在自身之内包含有
6、明显特性的空白,即各种不确定的领域”⑤,这便是文学活动中最大的魅力,不要求作家把最后的结局呈现出来,而是利用“空G”这种特殊的手段,把作品具有的所有可能性留给读者,以完成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实现文学活动的审美价值。20世纪中后期,接受美学逐渐兴起与发展,成为西方文论的新兴流派之一。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入手,将空白概念发展为系统的理论主张,最终完成了两方文艺批评从作者到作品、作品到读者的第二次大转向。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屮系统阐述了“空白”理论,提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与文本的单向交流,要求文本的艺术魅力要引发
7、读者的共鸣与思考,最终实现作家、文本和读者的多向交流,“空白”正是促使这一过程的重要内在机制。“空白”就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⑥,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作为一种暗示,在文本中引起读者阅读的市美感受,使读者发挥想象力,将文本屮所缺失的部分重塑出来,挖掘文学中的空白之美,从而实现文学活动中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对话交流,发挥文学活动的艺术价值。西方文论家对于空白的理论阐释不尽相同,茵伽登强调读者发挥主体作用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空白”成为读者不可避免的缺陷;伊瑟尔则重视“空白”在文本中的地位,由“空白”引发读者阅读的再创造,实现文本的意义。二、“空白”的形
8、式表现1.中国画的“留白”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重视“实”与“虚”的相互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