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文体实验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文体实验

ID:28158438

大小:5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文体实验_第1页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文体实验_第2页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文体实验_第3页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文体实验_第4页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文体实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文体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文体实验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对生活有独到的感知。他通过独特的话语讲述方式,试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文体学、语言学等相关的知识,通过分析《温故一九四二》的纪实、虚构特征及其别具匠心的叙事表达,从而领略作品对历史的反思和国民性的批判。纵观刘震云的创作生涯,《温》可以说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令文本写于1993年,2012年被改编成剧本搬上电影荧屏,引起巨大的轰动。谈及写作的缘由,刘震云曾说是受朋友之托,调查曾发生在家乡河南的一场灾难,然而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作者发现,灾民的后代对那段黑暗的历史却并不知晓,甚至亲历者也将这段记忆遗忘。19

2、4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300万人的死亡没有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反思?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刘震云开始寻找历史的真相,试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并最终创作了这部作品。可以说,这是刘震云在文体创造上的一次勇敢尝试。、纪实与虚构的双重变奏传统的小说注重中心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借助环境描写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然而,与之相比对,《温》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它更像是一段历史事件的采访、整理与反思的调查报告。刘震云借用大量的真实史料,包括报纸、回忆录、书信等增加了文本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作品又以回忆型的倒叙手法讲述历史,然而,所谓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是不在场的,不可能再

3、被直接感知。人们所能够看到的历史,都是作为文本的历史,带有小说的虚构性质。作为文本阐述的《温》也无法完全还原历史,避免虚构,因此,这就使《温》的文本具有了纪实与虚构的双重性质。在一次访谈中,刘震云曾说:“严格意义讲,《温故一九四二》不叫小说,因为小说有一个最大的特质,它应该是虚构。而《温故一九四二》是一个非虚构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一部纪实作品。”《温》带有了纪实风格,然而最终被确定为小说,而非报告文学,关键是作者能够十分巧妙地在文本中将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史料和事件浑然一体。因此,全书使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字体进行排版,又间接穿插了不同的历史人物以及丰富史料记载。刘震云跳出了越来越形式化的

4、历史小说叙事模式,他整合现存的历史资料,借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将历史和现实巧妙地融合于文学书写模式中,试通过拼贴历史碎片来接近历史真实。文本呈现出纪实与虚构的双重特征,拓宽了小说的文本内涵,丰富了小说的呈现形式。二、独具匠心的叙事表达多重视角与双线结构《温》全书共有七个章节,其中的第一、二、四章主要记录叙事者“我”在五十年后采访灾荒过后的幸存者。从小说的行文来看,接受采访的蔡婆婆、“我”的姥娘、范克俭舅舅等,他们全是受苦受难的底层人民群众的代表。通过众多人物对同一事件的回忆,作者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还原了别样的1942年。将不同亲历者的叙述汇集在一起,这可以使读者形成视域上的多样性,从而能够

5、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那段历史。余下的三、五、六、七章,这四个章节凭借直接引用文献资料的方式和小说家特有的想象力近乎真实地还原了1942年政府各级官员、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各类新闻宣传者以及各国传教士等对待这场荒灾的态度。作者看似漫不经心,不作任何是非价值判断,但是作品中各类人物的对话、行动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将作者心目中的历史真相表现得一览无余。一方面,“我”对灾难亲历者的采访,形成真实历史的轮廓,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真实情况的讲述,解构了历史的权威。两条线索交相辉映,使有明显“拼贴”感的文本实现了内在统一。多重叙事视角有效地拓宽了文本的表现内容,使得小说的叙述变得灵动,富有开放性,双线结构

6、与多元叙述相辅相成,作品呈现多声部的艺术特质,为读者提供了多重的阅读视野。调侃、反讽性的语言《温》采用了新历史小说家惯用的第一人称,“我”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地隐现,沟通现在与历史的对话,传递着作者与历史的个人体验。开篇“我顺着枯燥泛出霉尿味的隧道回到了一九四二”,戏谑性地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刘震云的笔下,“我”所见到的历史似乎都具有了调侃意味。刘震云是一位不断追求创新的作家,他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幽默、带有讽刺性的语言来传达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想要表达却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事实证明,我们当下确实可以查到众多记载历史事件的资料,这些史料记载往往与时代主流的声音相契合,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在1

7、942年,河南因为旱灾死了三百万人。文本中具有讽刺色彩的是连丘吉尔的感冒也有史可查、有据可依,但是三百万人的生死鲜有问津,几百万人的生命在历史面前轻于鸿毛。整篇小说在强烈的对比与讽刺间逐渐展开,一方面是宋美龄、蒋介石们神态自若、姿态优雅地喝着咖啡,一方面是百万灾民的易子而食、家破人亡;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在历史的卷轴下徐徐展开,其间作者对国民政府不作为行为的鞭挞跃然纸上。在小说的附录,作者别具匠心地引用两则启事来展现当时老百姓的日常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