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36576
大小:78.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8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doi:10.3969/j.issn.1007_614x.2013.21.9摘要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电极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
2、于被动电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无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植入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稳定,安全,可行的。关键词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性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流出道(RV0T)和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理性起搏部位[1]。这种起搏部位改善心功能方面的优势得益于QRS时间的缩短。RV0T和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术可能存在起搏阈值高,导线固定困难,定位时间长,容易脱位,甚至穿孔等并发症,使其在临床应
3、用中受到限制。本研究通过观察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时间的改变,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时损伤电流和起搏参数变化及术后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及并发症,探讨采用主动固定导线的临床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寻找更符合生理性的起搏导线植入位置。资料与方法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37〜81岁,平均61.6±13.5岁;其中主动电极组41例,被动电极组57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1例,房室传导阻滞4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
4、(修订版)》的I类和Ila、类适应证[2],主动电极组有器质性心脏病5例、被动电极组有器质性心脏病4例。方法:①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心电图、超声心动描记术、胸部X线等检查。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②起搏器植入:常规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植入起搏导线。主动固定螺旋导线采用美国圣犹迗公司产1888TC尺寸:58型。调整导线位置,固定于右心室间隔部。RVA主动固定导线应用常规直导引钢丝植入。拧入螺旋固定后立刻测定主动固定导线起搏阈值、阻抗、R波振幅。同时心内电图测试损伤电流ST段抬高幅度,参数满意后在X
5、线透视下退出导引钢丝,观察导线头端是否移位。旋进螺旋15分钟后重复测定参数和再次测量损伤电流ST段抬高幅度。最终结果应符合以下标准:心室起搏阈值5.OmV,起搏阻抗3⑻〜1000Q。植入部位由术者根据术中的情况决定。植入部位判断:每例患者术中常规行后前位(PA),左前斜位(LAO)45°,右前斜位(RAO)30°透视。植入心尖的导线根据常规PA即可判断。植入RVS的导线以PA、LA045°、RAO30°透视定位,在LA045°根据导线尖端指向左侧或者右侧判断植入部位为间隔或者游离壁。③随访:植入后1个月在起搏器随访门诊随访,
6、测定导线起搏阈值、感知、阻抗、QRS时间,观察导线脱位情况及其他相关并发症。④心电及损伤:电图检查纸速25mm/秒,电压lmV/mm,观察术后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主、波方向及宽度(取II与VI的平均值)。以心电图机VI联接心室导线,所产生的ST段变化即心室腔内心电图为损伤电流的改变,ST段抬高定义为水平基线到ST段最高点的垂直距离,调节适当的增益(50%或25%)以使R波和ST段充分显示。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土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见表1。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
7、明显缩短(P〈0.01)。植入后3个月两组起搏参数比较,观察其他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讨论传统的RVA作为多数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点,主要是因为此处肌小梁较多,被动固定的翼状导线容易放置,固定简单、脱位率低、起搏阈值良好。然而RVA起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它导致了左心室的异常除极和不同步的机械活动,并导致长期的血液动力学紊乱和心室结构的改变,在不需要时不容易拔出。随着主动螺旋固定电极的问世,使右室选择性部位起搏成为可能。右室间隔部(RVS)定位起搏,能带来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同样也可迗到易固定、起搏感知良好的目
8、的。本临床观察证实,使用1888TC主动固定电极的RVS起搏与使用被动固定电极的RVA起搏相比,本次所有患者均采用主动固定螺旋导线RVS定位起搏,全部病例1次植入起搏导线成功,术中和术后3个月测试起搏参数,各起搏部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同时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导线脱位、穿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