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

ID:28074570

大小:69.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_第1页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_第2页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_第3页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尚燕(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莱芜2711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94例与对照组92例,治疗组口服温肾补肺颗粒(黄芪30g,党参30g,制附子15g(先煎),巴戟天20g,五味子10g等)。每一付从治疗开始服,Hi剂,连服7d。连用2个月为1个疗程,间隔2个月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服用4个疗程;同时吸入辅舒酮气雾剂每次125ug,每天2喷,对照组只吸入辅舒酮,疗程、剂量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如遇哮喘发作,则在上述

2、治疗基础上加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有必要时输入抗生素、氨茶碱等药物。结果:治疗组总控制率95.75%,优于对照组(80.4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药: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021-02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已经随访治疗半年以上的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186例,诊断均符合全国内科哮喘防治协作组于1998年修订的哮喘防治常规[

3、1],并排除了先心病等影响心、肺功能的疾病。治疗前均参考Nathan设计的哮喘控制测试(ACTTM)评分,随机分为两组,详细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ACTTM评分等方面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温肾补肺颗粒(黄芪30g,党参30g,制附子15g(先煎),巴戟天20g,五味子10g,女贞子10g,淫羊藿10g,肉桂6g,川贝母10g,郁金10g,甘草10g)。每一伏治疗开始服,日1剂,连服7d。以上药物由我院制剂室按一定相关技术工序制成颗粒剂,分装成盒,每包重0.5g

4、,连用2个月为1个疗程,间隔2个月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服用4个疗程;同吋吸入辅舒酮气雾剂每次125ug,每天2喷,再进行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所选中药为:菟丝子120g,白芥子30g,白僵蚕30g,延胡索30g,细辛10g。制法:上药先焙至微黄,粉碎后加香油调膏,敷膏大2厘米见方,贴于双侧肺俞、膏肓俞、定喘穴。若患者发病季节性较明显,在发作前1月开始贴敷;若没有明显季节性,则在每年三伏天、三九天进行贴敷。晚上将敷膏贴于穴位上,医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隔天一次。若皮肤对药物有过敏反应,可间歇3天后,再行贴敷。对照组只吸入辅舒酮,

5、疗程、剂量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如遇哮喘发作,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有必要吋输入抗生素、氨茶碱等药物。1.3疗效判定1.3.1疗效判定吋间两组患者均在治疗第16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1.3.2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见表2。3.讨论中国历代医书对哮喘的论述和记载很多,《内经》有喘鸣、喘喝之称;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又名“上气”。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之名。元代的朱丹溪《丹溪心法》主张:“凡久喘之症,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己发用攻邪为主。”为后世医家指出了治疗的原则。由于本病反复发作,多为本虚标实,因此治疗必须标

6、本兼顾。哮喘”首见于《丹溪心法?喘论》。《幼科发挥?喘嗽》说:“或有喘病,遇寒冷而发,发则连绵不己,发过如常,有吋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2]。己认识到本病冇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并且提出了发吋治标、平吋固本的治疗原则。肺是“贮痰之器”,而脾是“生痰之源”,如果脾失健运,则聚液成痰,上阻于肺而引发哮喘,《证治心得》云:“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冇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伏痰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内因,哮喘之所以反复发作,多因有伏痰而遇诱因所触发[3】。在此证型中,伏痰的来源主要,一因脾虚,运化水湿的功

7、能失常,水湿停聚成痰;二因肺气不足,肃降失职,也可生痰。肺主气,司呼吸;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主“纳气”,肺与肾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呼吸功能。若肺气虚,则可见面色白光白、形寒怯冷、易汗出等症状;而肾阳虚,则摄纳失常,而致气不归根,喘、咳频作,缠绵难愈。辩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根据本病的特点,我们确立了温肺气、补肾阳,纳气定喘的治疗方案,并组方。脾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健运,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肺主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中所需的津气,要靠脾的运化来供应。而脾的健运,亦奋赖于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

8、因此脾肺两脏在病理上常常表现为津气方面的异常。临床可见食纳减少,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声低懒言,乏力少气,或吐痰清稀而多,或见面浮肢肿等表现。该研究课题根据中医正气虚与哮喘伏痰理论,采用中医益气固表祛邪的治法,并根据其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本虚乃脾肺气虚,标实伏痰;故治疗当以补兼施为原则,宜与补气、祛痰同吋并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