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学书院特点看苏式教学的历史渊源

从吴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学书院特点看苏式教学的历史渊源

ID:27401592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3

从吴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学书院特点看苏式教学的历史渊源_第1页
从吴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学书院特点看苏式教学的历史渊源_第2页
从吴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学书院特点看苏式教学的历史渊源_第3页
从吴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学书院特点看苏式教学的历史渊源_第4页
从吴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学书院特点看苏式教学的历史渊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吴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学书院特点看苏式教学的历史渊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吴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学书院特点看苏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摘要:吴文化历史悠久,从隋唐开始,吴地储粮充足,经济发达,培养出吴地人温文尔雅、自然随和的风度和兼收并纳、与时俱进的态度。同时,崇文重教的风俗和众多府学书院,发展出了适合苏州的教学方式:从容、有容、适宜。中国7/vie  关键词:吴文化起源府学书院苏式教学  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发源于长江下游地区,以太湖周围为密集区的良渚文化及其前承后延。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吴文化有时又被称为“吴越文化”。一般认为,狭义来说,吴文化即苏州文化。广义来说,吴文化的核心部分

2、即苏州文化。  吴文化的发展与吴地地理风貌变化和人口变迁不无干系。吴地水资源丰富,因此稻作极为发达。据考古发掘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吴地就有水稻存在的痕迹。然而当时江南“水势湍急”①,水稻耕种收成不过一般。至三国时,江南水利工程兴修,隋唐时,大量狄塘、五堰和蓄水湖的修建,使太湖流域水势从根本上变缓,使苏州兼具三江五湖之利,却无洪旱饥馑之患。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原与江南的联系。至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中国人口史上发生两次大的人口南移,苏州既补充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又得到了大量先进技术和文化,经济飞速发展。韩愈在《送

3、陆歙州诗序》中提出:“当今赋出于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两宋时,范成大在《吴郡志》中提出:“苏湖熟,天下足。”“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有充足的储粮为后盾,有发达的经济做基础,吴地才能形成崇文重教的风气,才有了《平江路重修儒学记》中“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的说法。同时,这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培养出了苏州人温文尔雅的风格、自然随和的态度。苏州的地域文化可概括为从容、温厚、适中,既不极端又不急躁。苏州文人喜欢遵从“君子之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②。因此,随之而来的教学风气便受到了这一地域文化的影响,体

4、现了吴文化美学特征,既温厚典雅,又从容自然,切实适中。确切地说,“苏式教学”是一种“从容”“有容”“适宜”的教学,“从容”指温润自然、慢慢磨炼,“有容”指兼收并纳、与时俱进,“适宜”指恰到好处、深浅有度,避免过犹不及。  事实上,吴地重文基本以唐宋为始,在这之前,吴地民风彪悍,人人尚勇习武。《汉书・地理志》提道“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好相攻击”。春秋战国时,有著名的勇士侠客专诸、要离,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的伍子胥,有写出《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有精良的吴戈越甲,有削发如泥的干将莫邪。秦汉

5、以降,吴地依然尚武,《汉书・吴王濞传》提道:“上患吴会轻悍。”民风的改变源于地理面貌的变化,自吴地富足起,范公建府学始,苏州逐渐成为文化艺术发达的代表地之一,至明清时,更成了全国著名的“状元之乡”。  吴地文化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府学书院众多,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吴县志》中提及,吴地教学可追溯至孔子弟子言堰,他年老归乡后开学传教。唐朝时出现学庐,但著名的“吴学”始于北宋。景佑二年,郡守范仲淹捐献南园之地,延请大学者胡瑗等,在苏州创办官学,开兴学之风。之后各类县学、书院、学塾层出不穷。明代文学家徐有贞在《苏郡儒学兴学记中》中提道

6、:“苏为郡甲天下,而其儒学之规制亦甲乎天下。”在这之中,府学、县学为官学,学塾为私学,而书院二者均有。书院始于唐末五代,规模相对较大,通常由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主持,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在苏州的各类书院中,比较著名的有宋朝的和靖书院、学道书院,元朝的鹤山书院、甫里书院、文正书院,明朝的金乡书院、芥隐书院、天地书院,清朝的紫阳书院、平江书院、正谊书院、太湖书院等。  范仲淹所建苏州府学,初创时不过能容纳二十余人,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南下,苏州城被烧杀掳掠,府学基本化为灰烬,唯余大成殿梁,十余年后方才重修。从乾道四年开始约二十年,历

7、任苏州主官再次修复扩建苏州府学,疏泮池,建直�],修葺斋室,搭建亭阁,使其规模扩大。宝庆三年,府学殿阁因风雨倒塌后,邵定二年至淳�v六年间,教授官员等设法筹款,共修缮房屋近千间。明清两代时,苏州府学进一步扩展,至清朝同治六年,府学占地达200亩。范仲淹初建府学时,虽规模不大,但延请的教授中有当时极为著名的“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范仲淹本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选用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③从宏观层面探讨人才培养。他延请的胡瑗,因“苏湖教法”而著称于世

8、,从微观角度考虑具体如何教学。胡瑗的教学自成一体,颇有独到举措,因此《宋史・胡瑗传》提道:“庆历中,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虽然胡瑗为人严谨,“虽盛夏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④,然而他“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⑤。胡瑗在《松滋儒学记》中提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