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式实习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式实习论文..摘要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职教育近两年虽有较大发展,但还不能较好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的落后将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增速,原来的中职学校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做好中职教育培养大量优秀合格技术人才,为“中国制造”服务,这在今天新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顶岗实习问题措施一、我校采取学生顶岗的培养模式本着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方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校采取了
2、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的模式,..通过此模式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以此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校实行的是3年“2+1”教学模式的培养,我校分别与富士康廊坊厂区、富士康烟台厂区、吴江顶嘉公司、北方重工集团等企业进行为期5个月交换式的岗位学习。二、顶岗实习的问题所在1.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学校地处辽宁地区,而实习基地大部分是在省外。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学校和实习单位相差距离较远,学生在实习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达到解决,此外随着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扩大,顶岗实习学生逐年增加,企业所承受的能力同样要得到考验,不同专业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单位及部门,学
3、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交流受到影响。2.学生适应能力较差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身的管理理念,学生来到企业往往还按照学校“三点一线”的模式来要约束自己,没有跟充足的准备,当面对企业厂规厂纪的要求,面对倒时上下班工作,机台操作后要求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不适应,以至于需要1-2月的时间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少部分学生则由于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而被迫中断实习当了“逃工”。一是心理方面:在新的环境下新的生活遇到了新的困难,而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导致挫败感;二是在工作方面,由于学生工作经验不足,技术不娴熟,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4、;三是人际交往方面,实习地点的分散,直接造成同学之间无法沟通,学生在此环境下容易封闭自我;四是身体方面,工作的强度与学校学习的强度相比相差较大,学生容易形成体力不支等症状。3.学校在校内的职业教育与指导不够中等教育学校从领导到教室对“以就业为导,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理解,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指导不够,学生对顶岗实习缺乏心理和思想的认识,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出现明显的不适,学生往往没有有给自己指定一个完整的择业规,当他们从学校到企业面对现场实际工作时,头脑会一片空白,没有把
5、实习作为一次就业前的岗位锻炼,更没有规划就业前景,对就业没有一个好的规划,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企业产线上出现的问题,从而失去更好的锻炼机会。4.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年龄较小,加之在学校时期没有劳动锻炼,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到企业顶岗实习明显地表现出不适应,怕苦怕脏。另外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认识清楚,对顶岗期望值较高,嫌弃薪酬低,从而产生了想回学校的想法。三、提升顶岗实习有效措施1.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意识,培养实习实践课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明确实习教学是为明天就业做准备的,学生毕业后即要求适应岗位工作为企
6、业创造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必须做好实习实践课程的学练,提高实习课兴趣是实现顺利对接的前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实习课的学习兴趣,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兴趣不浓厚,部分同学认为中职学校的实习教学课程不实用,专业不理想等问题,中职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理想,明确实习实践课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要克服自满、自卑心理。激励学生勤学苦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应合理设置专业,要满足尊重学生的学习志愿,让其享有选择专业的权力。在推荐就业方面,应提倡公平优先考虑优秀生的原则。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实习实
7、践课堂,使实习实践课更接近社会劳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跟着提高,只有培养好实习实践课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中职学校最佳的教育效果。2.在学生生活方面做好关心与引导工作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比较分散,企业的条件参差不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的环境与企业相比,学校的条件要优越的多,比如健身器材、健身场地、食堂条件等。很多学生一开始会生水土不服,伙食不习惯等。与学校简单的人际关系相比,进入企业学生会感觉到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难相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沟通技巧,
8、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抗挫折的的能力并指派专职教师带队配合企业进行协调指导学生。3.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顶岗实习具备“双元”特性。但是,我国的“双元”合作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的模式,而应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如果死搬硬套德国“双元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