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小隐孢子虫免疫保护性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小隐孢子虫免疫保护性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关键词】微小隐孢子虫;免疫保护;基因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属于原生动物界的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原虫。迄今报道过的隐孢子虫虫种有: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小鼠隐孢子虫(C.muris),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蛇隐孢子虫(C.serpentis),鱼隐孢子虫(C.nasorum)等,对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造成感染的主要是Tyzzer于1912[1]年发现的微小隐孢子虫(C.p.)。微小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呈世界性分布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可引起人畜共患的隐孢子虫病(crypto
2、sporidiosis)。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此虫后,虽可引起急性腹泻,但常为自限性;免疫力低下、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患者感染此虫后,则可引起严重胃肠炎并伴有水样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而危及生命。该病已被确定为引起人类腹泻的六大病因之一,并且隐孢子虫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感染率高达48%,长期的严重腹泻,是艾滋病病人的重要致死因素之一[2]。世界范围内曾因水源的污染而造成多起隐孢子虫病的暴发流行[3],对人类公共卫生造成很大威胁。自从发现隐孢子虫以来,许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该病的防治研究,但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研究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疫苗就显得
3、尤为重要。隐孢子虫生活史复杂,各期均有与致病和免疫有关的抗原蛋白.freeles)、RNA翻译因子(translationfactors)、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卵囊壁成分(oocystsicronemalprotein)[4]。在上述基因中编码子孢子表面抗原(如cp23、cp15、cp15/60等)的基因被公认为疫苗的候选基因。该文就当前研究者筛选的可能有免疫保护性的基因片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cp23基因的研究进展对cp23基因最初报道是1996年,Perryman等[5]从微小隐孢子虫的cDNA文库中克隆出一个编码23kD糖
4、蛋白(子孢子表面蛋白cp23)的基因序列(GenBank编号U34390),其开放读码框架为333bp,编码111个氨基酸,预计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N糖基化位点,但缺少螺旋疏水区域,抗原决定簇分析揭示抗cp23的单克隆抗体C6B6和7D10分别识别其不同的表位,前者识别六聚物谷氨酰胺天冬氨酸赖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QDKPAD)的线性表位,它在cp23C末端的27个氨基酸残基中出现两次;后者识别由该27个氨基酸残基共同构成的构象表位。经r)为68000、72000、73000、75000、78000等的20多种蛋白,它们几乎在所有生物出现应激时被
5、高度诱导表达,广泛参与各种保护机体和细胞的功能[12]。研究发现寄生虫在感染宿主时,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寄生虫因处于应激状态而产生HSP。产生的HSP在寄生虫虫体分化、增强虫体毒力和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热休克蛋白在促进抗原呈递,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刘海鹏[13]等对安式隐孢子虫的Mr70000热休克蛋白(CaHSP70)的部分编码基因经反转录PCR、克隆,表达出rCaHSP70,免疫C57BL/6小鼠与BALB/c小鼠,其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均显著高于免疫前。进一步实验显示,rCaHSP70蛋白可以识别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儿童血
6、清的特异性抗体,提示安氏隐孢子虫与微小隐孢子虫HSP70由于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可能存在共同表位,从而发生交叉反应。因此,关于HSP70在隐孢子虫病的免疫诊断价值和免疫学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之,目前对隐孢子虫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还相对不足。随着新思维、新技术方法的发展,有些内容已逐渐深入,其中对微小隐孢子虫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结果显示微小隐孢子虫含有8条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911Mbp,含有3807个基因[14]。近期,国内姚龙泉等[15]报道了微小隐孢子虫T7噬菌体展示文库,此系统有助于功能基因的构建和筛查,使研
7、究者更有可能发现“沧海一粟”的目标分子。这些研究将为筛选微小隐孢子虫保护性抗原基因,以及发现有开发潜力的生物制剂分子打下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