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50647
大小:64.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30
《人工肝血液灌流在重症肝炎并肝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工肝血液灌流在重症肝炎并肝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孔丽悦张伊辉张红霞(河南省洛阳市屮心医院感染科河南洛阳471000)【屮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318-02【关键词】血液灌流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护理血液灌流临床上常用其清除体内的某些代谢产物,外源性药物或毒素,如对血浆
2、Aj毒素进行血液灌流,对血浆内毒素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使屮毒症状显著改善,神志转清,屮分子物质及血液屮蛋白的分解活性减少,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我院自2009年3月一2010年4月开展血液灌流治疗肝性脑病例19例,男性12例,女性7例,
3、年龄18—72岁;其屮清醒存活15例,死亡4例,清醒存活率78.95%。我院使用的血液灌流器是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HA330—II型。1肝性脑病的护理对肝性脑病患者除按重症护理外,应针对导致肝性脑病的各种因素有计划进行护理。昏迷前期有专人看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记录,必要时用床档适当约束,防止坠床,慎用镇静剂。昏迷期及时正确的执行医嘱及时应用脱水剂,滴注后10分钟密切观察排尿时间及尿量,并准确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改善脑缺氧。吸痰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粘膜。l.i合理饮食应禁食蛋G质,减少氨的来源,消除或减轻机体的屮毒症状
4、。只给予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少量多餐。每日热量不低于6280KJ。1.2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褥疮的发生,定时更换体位,翻身、拍背,床单位保持清洁平整无皱摺。1.3保证各种管道通畅吸氧管、导尿管及时更换,预防感染。1.4保持人便通畅改善肠道酸碱度,忌用肥皂水灌肠,避免便秘诱发肝性脑病。2血液灌流前的护理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用积极的情绪、和蔼的表情、端庄的举止、勤奋的工作态度,不仅能调节治疗环境气氛,而且能转变病人的不良心态,唤起病人的治疗信心,增加安全感。2.2病情观察治疗前询问病史,了解病程时间及各项指标,监测生命体征,结合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做好
5、健康宣教工作。2.3各项准备工作药物准备:各种抢救药(升压药、呼吸兴奋剂等)、抗过敏药物及常规需用的药物等。物品准备:一次性无菌物品(注射器、输液器、纱布等)、抢救器材(吸痰器、吸氧器、心电监护)、血液灌流器材等。2.4治疗室环境消毒空气消毒、物品表面消毒。2.5血液灌流的消毒规程预冲盐水是否有炭颗粒,如有及吋更换,注意是否有空气侵入,影响吸附效率。3血液灌流中的护理血液灌注中护理的重点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3.1出血倾向人工肝脏经过血液浄化过程存在重症肝炎患者本身凝血机制冇障碍,可使一些或原冇的出血症状加重,故治疗过程中要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3.2血液凝固血
6、液灌流在治疗前给予首剂肝素60mg,把lOOmg肝素稀释在48ml盐水中,即lml相当2mg肝素,然后把肝素泵调整在8ml/h,即相当于16mg。肝素应持续在动脉端注入,掌握好适当的肝素量,容量与导管的容积应相等,密切观察动脉压和静脉压,及吋发现体外循环凝固的危险信号。3.3预防空气栓塞一次大量的空气进入血液即会引起突然死亡。故空气栓塞是人工肝治疗致命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尤其重要。预防方法:预冲时认真排空所有的空气,静脉穿刺前检查血管是否排空所奋的空气,管道连接要牢固,治疗中随时检査泵前穿刺针及血液管路有无漏气,检查空气预警器,空气捕捉液面,勿在泵前动脉端补液,
7、静脉结束冋血时,必须注意力集中,严防空气进入。3.4预防留置管感染护理好病人的血液通道,避免防止感染,减少与导管相应的菌血症是治疗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抗生素封管预防感染,预防导管局部皮肤感染,保护皮肤局部清洁、干燥及严格消毒,每天更换敷料。一旦发现局部皮肤感染,尽快拔管,避免或减少逆行感染的机会。4血液灌流后的护理4.1监测血生化、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观察疗效及病情变化。4.2监测体温防止感染认真细致的护理是预防感染的冇效手段。4.2.1每天监测生命体征。4.2.2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湿润。4.2.3皮肤护理:每天温水擦浴,保持皮肤粘膜的清洁、干燥。
8、4.2.4环境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减少陪护,检查伤U及敷料是否干燥及污染。4.3合理饮食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其摄入量应低于1.5/kg/d。患者清醒2周后根据肝功恢复情况及消化道功能,遵医嘱逐步增加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量。血液灌流在重症肝炎并肝性脑病的临床应用,对提高肝性脑病的清醒率有一定的作用,血液灌流的合理应用与护理的配合是分不开的。参考文献[1】李兰娟主编.人工肝脏.浙江大学出版社,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ISBN.7-308-02648-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