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

ID:26505232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  _第1页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  _第2页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  _第3页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  _第4页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厚实、充满智慧,同时也承载着因袭的重负,具有与其他类型文化迥异的多种特征,本文主要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重伦理道德,并进一步谈谈中国教育学的尚德传统。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学 尚德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审美趣味等一整套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这既是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文化模式,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并使得全民族大多数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和传承,又是一种不断变异、进化的

2、动态系统,构成它的各种要素都会在传承中有所扬弃、转化和更新。一、中国文化中重伦理道德的传统1、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中华民族重德性,古人认为:人的一生所应追求的理想人格,也就是能够坚持和履行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理想的君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中,最注重的是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这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时的一些最主要的学派几乎都提出了各自的伦理道德

3、学说,儒家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法家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墨家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道家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而儒家的伦理道德理论,其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儒家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孔子要求志士仁人在德性修养方面达到仁、智、勇的“三达德”境界。一旦一个人达到了这一德性修养的境界,就能做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孔子自己的人生就是孜孜追求这一德性的一生。孔子提出仁的内涵是“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的基本原则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4、人”(《论语·颜渊》),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对于人的必要性,论述了“尽心知性”、“寡欲”、“养浩然之气”等的修养功夫,使孔子的仁学思想更趋完善。汉代,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倡导以儒家仁义道德来教化天下,注重德性修养,重视道德教化。他把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之道”,把它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一起,作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由此形成的“三纲五常”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到了宋代,朱熹

5、发挥了德性修养理论,他把《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单独拿出来,列为“四书”之首,强调其中的自我修养的八个步骤: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中心环节,是立身之道,是立国之道,这种德性修养的传统在历史上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崇高德性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道德理想追求。2、理想人格思想所谓理想人格,是指为人们崇奉、取法的人格,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或价值取向。自先秦时代起,几乎各学派都提出了自己关于理想人格的学说,儒家推崇内

6、圣外王的仁德人格,法家推崇贵法重势的智术人格,墨家推崇人己两利的兼爱人格,道家推崇淡泊无为的顺天人格。儒家推崇的仁德人格,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思想的主流。仁德人格的核心是“仁”,即“忠恕之道”,“忠”指“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仁”在伦理意义上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对内,它是从人内心发出的谦虚温和的情感意识,对外,它以一种恻隐至善之情去影响和感化别人。儒家把品德高尚,有道德觉悟的人称为“君子”,君子坚持仁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谦虚和乐,自强不息。君子

7、仁德人格的最高理想是“圣人”。圣人除了内在心性修养达到高峰之外,还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当大的成就,也就是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圣人的修养并非只有帝王才能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按照“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路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仁德人格强调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推崇慈、智、勇、刚、毅、勤等行为方式,提倡“内省”、“慎独”、“诚正”等道德修养功夫,凸现了理想人格中德性因素的崇高性。儒家崇尚的理想人格有明显的道德至上的特点,把道德看成是人生活的最高层次,人生的目的便是

8、在“内圣外王”的进修中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二、中国教育学的“尚德”伦理道德是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自觉理性约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在这一伦理型文化的规范和影响下,中国的教育学有了“尚德”的传统。中国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伦理的,渗透在教育学活动的各个方面。1、在教育目的方面古代的教育目的主要是,要培养贤人、士、君子、圣人等有高尚人格的人,孔子的“君子”、孟子的“大丈夫”即为此。历代教育家都将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