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28745
大小:4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5
《大鹏是否逍遥——再论《 逍遥游》 的篇章结构与论证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鹏是否逍遥——再论《逍遥游》的篇章结构与论证方式陈赟【摘要】《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作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作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关键词】逍遥无所待小大之辨卮言大鹏是否逍遥?这是解读《逍遥游》的一个难题。不管给出否定还是
2、肯定的答案,都会遭遇来自文本的阻力。大鹏不逍遥说的代表人物有晋人支道林、清人王夫之等,他们认为,大鹏需要凭借厚风才能南飞,它的飞翔是“有所待”的,所以并不逍遥。今人多从此说。这种说法与庄子对大鹏先“培风”作者简介:陈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广东广州,510665)培风,清人王念孙释为“冯(凭)风”(《读书杂志》),今人多从此说。刘坤生先生据《说文》释为“培育风,这正是道生万物功能的体现”(《庄子九章》第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说法颇有启发性。但结合文中置舟水上的比喻及蜩与学鸠的嘲笑来看,王念孙的说法更合情理。然后南飞的刻意描写似乎有某种一致性。其面临的困难是,假如
3、大鹏不逍遥,那么《逍遥游》中庄子对大鹏的叹赏之情,以及对蜩与学鸠“之二虫又何知”的鄙夷态度将变得无法理喻。大鹏逍遥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晋人向秀、郭象,以及明人的释德清、罗勉道向、郭与释、罗在大鹏的看法一致,但对蜩与学鸠是否逍遥尚有分歧。等,此种说法与庄子在描述大鹏形象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相契,仍然难以解释大鹏南飞前的“培风”这种“有所待”行为。假如这篇文章思想是统一的,而文字上又没有错简出入的话冯友兰曾怀疑《逍遥游》有错简掺入,但迄今没有任何可以证据证明这一点。,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大鹏的寓言向我们展示什么秘密呢?一、“无所待”“有所待”并不重要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庄子逍遥内涵的时候,常常把
4、关注的焦点放在《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这句话上,认为这才是破解逍遥奥秘的钥匙,正如王先谦《庄子集解》中说的:“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不少人甚至把“待”概括为庄子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他们认为,只有完全的“无所待”,才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进入逍遥之境如关锋《庄子哲学批判》,见胡道静编《十家论庄》第28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宋场《庄子所谓“待”》,《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也即是说,“无所待”是实现逍遥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判断是很难成立的。我们不妨回到“有所待”“无所待”二词的原始语境,以确认它们的意义及在文中的地位:……此小大之辨也。
5、故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所待”“无所待”所在的自然段紧跟“此小大之辨也”一句,是对“小大之辨”的补充说明。文中先说“知效一官行比一乡而征一国”的人,他们就像蜩、学鸠、斥鴳一样,自以为很了不起,其实不过是小智而已,不能免于名利之途;接下来说
6、“辨乎荣辱之境”的宋容子笑他们,然而宋容子依然是小智,“犹有未树”;接下来说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超过了“未树”的宋荣子,但“犹有所待”;接下来是“彼且恶乎待哉”的“游无穷者”。这是由一个递进句式组成的句群,从一般的称职的官员到宋容子、列子、游无穷者,都是小大之辨论证的延伸。“恶乎待”(无所待)一词的出现是针对列子“御风而行”的“有所待”缺陷而提出的,目的在于证明列子依然是小智,正如文中写列子“御风”是为了凸显宋容子的“未树”,写宋容子“辨乎荣辱”为了揭示“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之人的狂妄无知一样。换言之,“无所待”是由列子的“御风”这个“有所待”的具体事例所引起的词语,仅仅用以证明列子的“小
7、”,并非一个界定逍遥境界的抽象概念。它与后面的“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内涵没有直接的逻辑关联。事实上,不仅《逍遥游》中无法确认“无所待”与逍遥之道的逻辑关系,在《庄子》其他篇章中也找不到类似的证明。相反,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虽“有所待”但又符合逍遥之道的例子,如《应帝王》中“无名人”对自己行为的叙述:……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无名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