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

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

ID:26163401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5

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_第1页
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_第2页
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_第3页
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_第4页
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

2、第1内容加载中... 4-12-19【内容提要】建构主义的知识体系可概括为“23144”,即两个发展阶段、三次学术论战、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四个流派和四大研究领域。建构主义推动了国际政治社会学(IPS)进入学科酝酿阶段,恢复了国关研究中的实践理性,同时在单位认同的内生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缺失。近年来建构主义沿着内涵式和外延式两个方向发展,其中德国学派的发展令人注目。建构主义在中国的乐观前途,不但因为中国社会的特点具备了使建构主义上升为主流理论的社会土壤,还在于它能够在世界秩序、中国和平崛起以及台湾问题方面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评价社会建构主义(

3、简称建构主义)是中国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主要流派,它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共同组成了国关学界的“三驾马车”。如果说现实主义关注的焦点是权力,自由制度主义强调的是交易成本,那么建构主义则把文化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从学科与知识的谱系观之,现实主义往往被称为权力政治学,自由主义则常常与政治经济学联系,而建构主义可称得上是政治社会学的发展。本文共分四个部分,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体系、理论贡献与批评、近年发展路向以及在中国的乐观前途。一建构主义的知识体系1.导论在进入国关理论之前,“建构主义”一词曾在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哲学甚至建筑学、教育学等学科中使用过。就一般的现代意义上讲,我们能够将“

4、建构主义”的词源追溯到美国学者彼德·伯尔格和托马斯·鲁克曼在1966年出版的《现实的社会建构:论知识社会学》中。②无独有偶,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发生论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皮亚杰,也在类似的意义上使用过“建构”和“建构主义”。皮亚杰最初用“建构”和“建构主义”陈述这样一种认识发生论观念,即“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的,也不能看做是客体原有特性预先设定的,认识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①建构主义反对只讲主体或只讲客体,而是重视主客体的互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当然没有完全上升到社会学意义上的实践。80年代后现代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在美国的流行,间接地赋予了“建构主义”以新的含义。1987年

5、,立场较为温和的后现代主义学者考那利在《全球政治的认同与差异》一文中提出,解构必然同时与建构相结合。1989年,著名的国际政治社会学者奥那夫出版了《我们缔造的世界》一书,运用吉登斯等人的“结构化理论”,以施动者——结构(agency-structure)的“双重不可通约性”或“共同决定的不可通约性”为切入点,倡导以跨学科的方法研究世界政治,首次在国际关系学意义上使用了“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②至1999年温特发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建构主义通过10年的发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总体上讲,建构主义强调世界的社会本体和国际体系的文化属性,强调文化、规范、认同、实践、

6、主体间性、知识等社会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的知识体系可概括为“23144”,即两个发展阶段、三次学术论战、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四个流派和四大研究领域。2.建构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80年代的“解构”阶段和90年代的“建构”阶段。80年代各种反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泛起,理查德·阿什利、罗伯特·科克斯等借鉴、应用批判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对居于话语霸权地位的新现实主义展开了长时间、多方位、大纵深的猛烈抨击,将其基本概念如无政府状态、主权、国家、制度、权力、利益、安全等一一解构,并赋予了新的含义,这长达10年的理论批判可称为“解构阶段”;1989年前后,奥那夫、温特等学者意识到“只破不立”的

7、理论批判不能代替理论建设,应该在解构原有主流国关理论的同时,汲取各种理论包括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长处,进行一次国关理论的理论综合,开始重视国际关系运行规律研究和实证研究,建构主义本身进入“建构”阶段。3.建构主义的三次论战第一次是指80年代以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身份,在新自由主义的加盟下,与新现实主义论战,争论核心是要不要社会进程分析,要不要国家中心主义,要不要实证主义,功能主义有多大缺陷等等;①第二次论战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展开,主要反对新自由主义理论,两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制度是构成性的,还是管制性的,是仅能向行为体施加外在约束,还是可以深入到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中去,这种影响是因果

8、性还是非因果性的,等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