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98931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4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广谱抗生素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长期卧床的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这也增加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一、临床资料本组18例均为因此病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最小36岁,最大68岁,平均52.6岁。体重45~72kg,平均57.2kg。二、诊断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4.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生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为:①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②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③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5.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6.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可确定诊断。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抗凝和溶栓3种方法,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是手术治疗还是溶栓治疗,目前仍有意见分歧,手术治疗早期较为流行,适用于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有溶栓禁忌证的病人,但是取栓常常不完全,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确切。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非手术治疗方法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因此被广泛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是应用肝素、香豆素类等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肝素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经典的抗凝疗法,普通肝素可引起出血和血小板降低等副作用,而且需要实验室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近年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8000),它通过抗凝血因子Xa和Ⅱa而起作用,其和血浆蛋白亲和力低,以低剂量发挥更大的生物效应,且无血小板降低等副作用,由于其分子质量小于未分解肝素(普通肝素),对凝血酶的抑制效应降低近150倍,抗凝血酶作用弱于未分解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第五因子中和,亦不诱导血小板聚集,抗因子Xa作用相当于普通肝素的3倍,因此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中作为首选。单纯的抗凝治疗适用于不宜溶栓以及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后的维持治疗。(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主要是应用链激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和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治疗途径包括经外周静脉给药、股动脉注射给药和经导管直接给药。外周静脉给药存在给药剂量不统一,药物须经肝脏代谢才能到达血栓部位,造成局部有效药物浓度降低,同时还增加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溶栓治疗中选择股动脉局部用药,选择局部注射尿激酶溶栓的优点有:①尿激酶半衰期短,约为15分钟,经局部注射可使尿激酶减少体循环运输时间,以便更快作用于病灶;②尿激酶主要在肝脏代谢,经局部注射可最大限度减少其在肝脏代谢,使药效更充分发挥;③增加患肢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溶栓能力;④降低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⑤尿激酶局部注射操作简便安全,病人容易于接受。股动脉注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手术或其他血管内介入法治疗引起静脉血管局部瘢痕处再次形成血栓的副作用。尿激酶的安全度范围较大,目前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用量各家意见尚不统一,一般采用15万~50万U/d。溶栓时间窗也尚无定论,主要用于7天内的新鲜血栓,也有作者报道成功溶解1个月之久的血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