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63036
大小:74.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22
《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引言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为未来中国1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为顺利实现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纲要》提出了包括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重大改革试点在内的六项保障措施。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六项保障措施之一单独列为一章,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实现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上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纲要》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专题研讨会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而后形成的,可以说《纲要》汇集了全国人民的智慧,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期盼。因此,《纲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深思熟虑的,都是有其深刻内涵的。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和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的精神,对解决十余年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密切联系,常常同时出现,不少人将两者等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虽然形式上只是教育与信息化两词的不同组合,其内涵却有所区别。教育信息化是一种过程,而信息化教育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或方式。 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先生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1]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2]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必须实现两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功的信息化教育。[3]著名学者祝智庭教授也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HoaybeconcEivedasacontinuum orseriesofsteps.Thesesteps,termedEmerging,Applying,Infusing,andTransforming.)。[5]我国著名学者祝智庭和杨宗凯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处于起步和应用阶段,2015年将进入应用、融合阶段,2020年将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参见祝智庭和杨宗凯在GCCCE2011的大会报告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我们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阶段,即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深度融合时,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这就是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6]而信息化教育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对教育进行变革与创新,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形态。是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工具和支撑环境,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不能把教育信息化仅仅理解为一种硬件设施建设,更不能用新技术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屏幕上和网络上,而必须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7] 二、由教育信息化走向信息化 教育是《纲要》的内在逻辑 细读《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论述,结合我们对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内涵的界定,不难发现,《纲要》中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沿着由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逐渐发展到信息化教育这条逻辑主线展开的。 《纲要》第十九章分三条论述了关.L.于如何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问题。第一条首先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这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但仅仅构建基础设施还不行,还要有相应的资源与有效应用。所以这一章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则分别强调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体现了由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再到潜件建设的这样一条内在逻辑主线。 1.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走向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 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只能是空谈。所以《纲要》提出必须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为信息化教育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2.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环节(初步应用阶段) 人们经常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作路与车,把优质资源比作货。有了路与车,还必须有货。因此,在《纲要》第十九章的第二条就强调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主要包括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数字.L.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内容。 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教育资源的目的是应用,因此《纲要》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包括: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对教师、学生乃至全体公民都提出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3.构建完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保障(融合阶段) 信息化教育,不仅包括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也包括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它是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纲要》提出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 4.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创新阶段) 教材的多媒化、资源的网络化、环境的虚拟化等只是信息化教育的外在特征,其内在特征则是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纲要》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部分的不同地方都从不同侧面强调要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纲要》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等。 三、《纲要》揭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 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目标任务 《纲要》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哪些问题,但仔细研读《纲要》可以发现,其中提出的每一项措施和要求,都是针对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而提出的,并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1.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对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认识不足 虽然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也有所提高,但仍然有不少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将信息化看成是锦上添花,一把手全面参与信息化决策程度低。[8]这样直接导致了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纲要》进一步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2.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平台基本建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初步形成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CER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用户超过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9] CEBsat目前承载我国四大国家级卫星远程教育工程,拥有登记注册的集体接收终端站点65万多个,站点覆盖了我国几乎所有省市,包括广大西部、偏远农村和边疆海岛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应用规模最大的公益性卫星远程教育专业服务网。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已成为全国高校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为重大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和重要基础平台。[10]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生机比、师机比还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天地网络虽然初步形成,但天地网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且城市与农村、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分布不均衡,存在较大差别。城市地区学校平均生机比为15∶1,平均师机比为2∶1;农村地区学校平均生机比为22∶1,平均师机比为4∶ 1;城市地区学校连网率为88%,农村地区学校连网率为48%;城市地区没有计算机的学校为4%,农村地区没有计算机的学校为12%。[11]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基本满足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科研需求。高校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5.32%,学校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15.82%,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0.677个;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656.5Mbps,出口带宽均值为336.0Mbps,出口带宽利用率为74.58%;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44.40%,师生人均拥有个人计算机0.628台。中等职业学校连网率达85%,已连网学校的出口带宽均值达107Mbps;97.5%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有计算机机房,87.5%的建有多媒体教室;生机比为9∶1,师机比为2∶1。[12] 在资源建设方面,各级各类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渐丰富,国家数字化资源体系初步形成,但数量与质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参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 针对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纲要》提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L.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这些举措都是针对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3.教育信息化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应用程度与效果仍需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体系的初步形成为信息化教育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高等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53%,52.7%的高校建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3%;高校学科建设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8.69%的学校建立有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18.7%的学校建立有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校统一建设的学科资源库平均数为7.25个。中等职业学校中,10%的学校建有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逐步展开,已有67.5%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学生比例达69%;8%的学校建立了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多数教师较为经常地在备课与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13] 除了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外,教育电子政务也蓬勃发展。开通了学校远程评估信息系统;开展了网络视频会议、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网上学历认证等重大应用;以部办公厅为枢纽,初步实现了与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的政务信息连网交换。 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产出比极低,信息化应用意识不强,信息化应用技能较差,信息化应用效率较低,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结合不够紧密。不少地方出现了信息化资源严重浪费,设备闲置、软件功能过剩等情况。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虽然取得了成效,但往往是在管理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没有在所有环节形成全覆盖,并且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很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纲要》强调: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4.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有所改善,但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培养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并通过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了部分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但专门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教育技术支持队伍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人员数量与国际通行的标准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教师尚不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师培养亟待加强。[15]因此,《纲要》的第十七章(作为六个保障措施之一)专门论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包括采取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等措施,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这里面当然包括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不顺,信息化标准不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等问题,造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未能发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公共平台作用;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分散,重复和低水平建设问题突出;教育信息化标准和交换标准建设进展缓慢,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 针对管理体制问题,《纲要》第十五章专门论述了管理体制问题,并提出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针对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问题,《纲要》第十九章特别提出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要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四、实现《纲要》目标、走向信息化教育的策略 如何克服十几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实现由教育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即信息化教育的跨越?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入学习、深刻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 《纲要》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而且阐述了实现目标的路线和战略措施,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例如,《纲要》针对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还比较薄弱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针对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应用问题,提出从教师、学生以至全民都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薄弱环节,提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等措施。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找到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要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正在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总体部署,深化融合、改革创新、支撑引领、惠及全民。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是:以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宗旨,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工作方针是:前瞻部署,科学发展;需求导向,服务应用;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政府推动,多方参与。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环境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基本 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并且局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要在整体上达到国内各行业信息化的先进水平、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全面深层次融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创新、变革和突破。[16]也就是说,要力争用10年的时间将我国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阶段推进到融合、创新阶段。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是正确可行的。 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各省也在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规划、提高质量、深化融合、推动应用、提升服务、改革创新的发展方针,以建设覆盖城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体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和教育资源中心平台建设为关键,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及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生活等领域内关键性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协调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为实现我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努力实现我省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总体目标是: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的、符合我省实际的、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形成标准统一、覆盖全面、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进一步融合,提升教育体系的整体管理水平。 由此可见,不论是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还是河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体现了由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到实现信息化教育,即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阶段的转变历程。 3.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区域和不同的单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遵循《纲要》的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科学布局,防止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应用等问题。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主管教育信息化的杜占元副部长在讲话中也强调指出,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加快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明确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分布启动实施。[17]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15年,在基础教育方面,实现85%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互联网,小学生机比达到10∶1,初中生机比.L.达到8∶1,高中生机比达到5∶1,中小学师机比达到3∶1,所有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80%以上学校建成安全、绿色、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到2020 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部达标,实现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宽带接入互联网,生机比达到6∶1以上,师机比达到1∶1,所有中小学实现班级多媒体教学,所有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普遍建立。河南省在《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本着全面建设、均衡发展的原则,加大全省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力争到2015年,80%中小学校宽带接入互联网,小学生机比达到8∶1,中学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多媒体教室配备率达到50%以上。 4.以应用为导向,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信息化要始终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对信息化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强化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应用,着实提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动力,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果有效地利用云计算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性建设的问题,缓解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用户只要具备接入互联网的条件,就可以随时获取互联网上的资源,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照使用的多少付费就可以了,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一样便捷。如果我们在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组建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为指导,就可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率,降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闲置率。 具体说来,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搞好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建立国家、省(市、自治区)、市、县(区)、校多级教育云服务平台,整体规划、区域示范,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教师、学生、设备、财务、科研等基础信息的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围绕决策支持、办学监督、为民服务、协同办公、应急指挥等工作和业务,加强数据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数据共享,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初步实现各业务系统由单个应用向数据互通转变,提高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用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部门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核心的职能转变。 5.以需求为导向,调整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培养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所需的不同人才 目前恰逢新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有人建议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可授教育学、理学、工学学位),也有人建议将其修改为信息化教育专业(可授予教育学、理学或艺术学学位)或其他名称,还有人不同意修改,保留原来的专业名称。修改有修改的理由,不修改有不修改的理由,修改成甲有理由,修改成乙也有理由。我们认为:不要在简单的修改与不修改或者修改成什么名称上做文章,我们要深入分析之所以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在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名称与培养目标上长期存在争议,除了研究者个人的学科背景、所在单位培养人才的历史沿革等不同外,还因为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存在差异,也需要不同的人才。这些不同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不同需要。由于处于社会不同时期,教育信息化也处于不同阶段,即使是同一时期,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程度也不同,这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人才自然存在差异。我们不妨放宽思路,不一定非要改成统一的名字,而是分析这种名称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如果科学合理,反映了社会需求,就把它保留下来。社会需要三个方面的人,就可以有三个名字,或者说三个专业:信息化教育学,授教育学学位;教育信息技术,授工学学位;教育影视传播,授艺术学学位。这也正说明教育技术学需要升为一级学科,这个一级学科下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可以设三个专业,这样,专业名称争议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6.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改革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之一,它本身不是目的。加快教育信息化 进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基于信息环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以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起步、初步应用到融合与创新的转变,实现由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信息化教育就是要师生能够在信息化环境当中,轻松自如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深度融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与学生随时随地地沟通交流,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管理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管理。信息技术也会深刻地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打破时空的局限;信息技术也会促进教育管理职能.L.的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我们必须深入探讨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领、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结束语 《纲要》的颁布又一次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也为教育技术学的新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施展平台。我们要借落实《纲要》的东风,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教育技术学也必定会在这大好的发展机遇下不负众望,完成美丽的蜕变,真正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