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论文

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论文

ID:25596403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1

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论文_第1页
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论文_第2页
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论文_第3页
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论文_第4页
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论文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教师是蜡烛,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课堂呈现出“江船火独明”——教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教师是蜡烛,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课堂呈现出“江船火独明”——教师满言堂——的局面。然而,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这一教

2、学模式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淡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而改变了教学的本质。关于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有了明确表述:教学是一种交往、互动,是精神领域的对话。简言之,教学的形式是一种对话,他要凸显的是学生的个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开展这种对话的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的个性?笔者认为,要与学生充分展开对话,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

3、、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现在对话理论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基本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实践“问题对话”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情感体验在问题对话中生成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完成后,必须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价值。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一些文本的分析,往往是我们将传统的理解“输灌”给了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观点。然而,完美的阅读过程绝对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

4、、知识、阅历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的不同,所获得的感受和结论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生存环境及观念形态的转变,又使得读者往往以现代人的观念去阅读文本,必然会产生与文本作者不统一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情感体验去理解文本,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一位老

5、师在讲解《我与地坛》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程度给课文的两个部分加小标题,等到交流的时候,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我的地坛”“我心中的地坛”“地坛的等待”“母亲的脚印”,也有学生写出了有特点的题目,如“彷徨”“呐喊”“感悟生命”“悔恨”等,紧接着,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作者,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今天最想做的是什么?“会到母亲的坟前祭奠”“静静的等待”“会按着母亲的脚印在地坛再走一遍”,这样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得出的答案丰富多彩。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6、主题的认识,也让他们以自己的人生观去感悟这种不张扬的母子情感,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感情是最真实的、永久的。同时,对情感粗糙的学生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知识在问题对话中得到拓宽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尔默尔认为:艺术存在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的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他同时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

7、话。因为文本属于历史,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抓住有利的时机,设计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就将“潜藏”在大脑中的信息“激活”,知识得到了拓宽。正象李商隐《

8、乐游原》诗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理解一样,按照传统的理解就是伤时光之流逝。其根据就是作者作了同题七绝“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它表现的就是时光流逝的感慨,联系到本首,三四句是极赞晚景之美,惋惜其即将沉入暮霭,其主旨就可能和同题七绝一样,是对时光的爱惜和对美好晚景的留恋。此诗如此理解完全可以,但老师如果稍加引导,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