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粉制剂与皮肤用药

微粉制剂与皮肤用药

ID:25558961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1

微粉制剂与皮肤用药_第1页
微粉制剂与皮肤用药_第2页
微粉制剂与皮肤用药_第3页
微粉制剂与皮肤用药_第4页
微粉制剂与皮肤用药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粉制剂与皮肤用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粉制剂与皮肤用药【摘要】中药是祖国医学同疾病作斗争的武器,近年来随着西药的高速发展,旧药不断的更新,各种新药不停的出现,相对于中药的进步就有些滞后,中药的提速为何不尽如人意,还需要斟酌一下。阻碍药剂学的进步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1)药剂体积过大,服用剂量过多;(2)细菌污染问题严重;(3)吸收显效较慢;(4)治疗急症的速效型制剂较少、剂型不全。现在国药的发展正处在不进则退的局面。【关键词】微粉制剂促进吸收透皮用药提高疗效中药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近年来随着现代中药工业的发展与临床用

2、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用药方式和现有的剂型亦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无论是传统剂型的拓展,还是新剂型的开发,都有令人不满意的方面,阻碍药剂学的进步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1)药剂体积过大,服用剂量过多;(2)细菌污染问题严重,许多中药制剂原药材往往带有大量的细菌,至今尚缺少既经济又不影响有效成分的理想灭菌方法;(3)吸收显效较慢,生物利用度较低。如:含有金银花、黄芩、黄柏等原药制成的牛黄解毒丸,在1h内绿原酸仅释放46.69%、黄芩甙47%、小檗碱49.95%。而将上述药材的浸膏制成的牛黄解毒片

3、,在相同时间内绿原酸、黄芩甙、小檗碱的释放度高达98%、98%、100%。(4)治疗急症的速效型制剂较少、剂型不全。现在国药的发展正处在不进则退的局面。近年来国内众多药家为解决现存的诸多问题,先后提出了“靶向药剂”、“中药微乳制剂”等各引其说,为拓展中药用药途径方式以提高药物疗效,以下几个方面只是个人理念仅供讨论。1纯制精细有效成分,促进吸收速度,减小药剂体积药物或提取成分,经一定方式的研磨作用使其微粒化,粒径小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增加,吸收速度快,大量的研究表明,粒径小于5μm的微粒可通过肺,粒径小

4、于300nm的可进入血液循环,小于100nm的能进入骨髓,纳米微粒更能通过胃肠道黏膜,药物的粒径极微化后,减少药物的溶解、释放过程,使其透皮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得以提高。对小鼠的实验研究发现,粒径为100nm的粒子比大粒子的物质吸收率高10~250倍。2外部施药简化了用药途径,减少了肝脏、胃肠对药的影响,提高了疗效通过皮肤或直肠施药,就是药物与局部皮肤接触,穿过角质层,扩散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吸收进入机体的一种给药方式,它具有3个优点:(1)药物可不受肝脏和胃肠道的“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利用度

5、高,可减少药物对肝脏、胃的损害,同时可避免药物在肝脏、胃肠道内的降解或失活;(2)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透皮输入体内,血药浓度保持恒定;(3)透皮吸收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控制释放给药系统,使用方便、深得患者欢迎的药剂。微化制剂与外部透皮吸收,就是将药物微粒化后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大循环,或直达病灶发挥作用,是药物与皮肤先发生关系,需要对皮肤的生理结构加一阐述:正常人的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三部分构成。表皮在皮肤的最外层,由外到里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及基底层等,棘层及基底层又称为生发层。

6、角质层的最外层细胞不断脱落,生发层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向表皮推移,逐渐角质化成新的角质层细胞。充满了角蛋白或纤维状蛋白的角质层细胞质致密交联,成为防止水分蒸发及抵御外来物质进入的屏障。表皮内无血管,药物不能吸收,真皮内有丰富的毛细管、淋巴管、神经、皮脂腺、毛囊及汗腺等,皮脂腺多与毛发并存,开口于毛囊上部。汗腺导管贯穿于真皮中,开口至表皮,真皮下为皮下脂肪组织,其中有许多血管、淋巴管、汗腺。真皮与皮下组织对药物穿透阻力小,药物进入后易为血管及淋巴管吸收。药物的经皮吸收现在认为有3个途径:(1)完整表皮

7、:表皮具有类脂膜的性质,脂溶性药物以非解离型透过皮肤,解离型药物较难透过。(2)毛囊、皮脂腺:毛囊、皮脂腺开口于表皮,进入毛囊口及皮脂腺的药物能通过毛囊壁及皮脂腺到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皮脂腺分泌物是油性的,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透过。(3)汗腺:大分子药物和离子型药物可通过汗腺及毛囊、皮脂腺途径转运药物。药物透皮吸收,可通过完整的表皮、角质层细胞间隙、毛囊、皮脂腺及汗腺来实现。虽然皮肤细胞是类脂性的,非极性较强,一般脂溶性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更易穿透皮肤,但其组织液却是极性的。因此既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又具有适当

8、的水溶性的药物其穿透力最强。此外,通过选择皮肤角质层薄、毛孔多的部位或适当穴位,增加皮肤角质层的水合作用,用乳剂型基质,添加表面活性剂、渗透剂,也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透皮吸收剂的组成一般有,背衬膜、含药基质、胶粘剂和保护膜等数层结构,按其结构可分为贮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贮库型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包裹成贮库,由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的性质,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骨架型是指药物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的成分来控制药物的释放。3如何将药物或药材提取成分,研磨至微粉状态,以提高吸收速度,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