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

ID:25242288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_第1页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_第2页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_第3页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_第4页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内容提要】本文从礼学角度论证了春秋时期政治舞台上普遍应用的赋诗言志现象的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认为赋诗言志是对燕享礼仪中固有乐歌形式的模仿和意义的替换。即《诗经》中诗在燕享之礼中本是固定的,程式化的,其发挥作用的原理是被“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仪多被僭越,乐章之义失落了,于是燕享礼仪中诗经历了一个从取乐章之义到取词章之义又到“点歌”即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演变。就思维方式看,《诗》的乐章之义和词章之义,都是以一种象征即比兴式思维对《诗》进行的再诠释。【关键词】赋诗言志燕享礼仪乐章之

2、义词章之义比兴式思维赋诗言志是春秋时期全面兴起的用诗方法,体现了当时最富时代韵味的高雅雍容的贵族文化特点。关于赋诗言志的研究文章已有不少,它与春秋时期政治特点的依存关系也几乎成为共识,但对其渊源及发生的机制原理所论甚少,本文试从礼学渊源对其加以探讨。四燕礼“言”的目的促使取词章之义的赋诗言志兴起(一)“燕礼”原为“言礼”。周代金文资料表明,燕礼的文字表现是有变化的,大概说来,西周早期往往用“言”记燕礼,如:《伯矩鼎》:“伯矩作宝彝,用言王出内事人。”12《□卣》:“□作旅彝,孙子用言出入。”13西周晚期,则出现了用“宴”记燕礼,如:《鄂侯御方鼎

3、》:“王南征,伐角僪。唯还自征,在坏。鄂侯御方纳壶于王。乃祼之。御方侑王。王休宴,乃射。御方□王射,御方休阑,王扬,咸饮。王亲赐御方玉五珏,马四匹,矢五束……”14而到了春秋之后,除了“宴”外,更有用“匽”来记燕礼,如:《邾公□钟》:“以宴大夫,以喜诸士。”15《邾公华钟》:“以宴士庶子。”16《王孙遗者钟》:“阑阑和钟,用匽以喜,用乐嘉宾父兄及我朋友。”17《配儿句耀》:“以匽宾客。”18《□儿镈》:“吾以匽以喜。”19对西周金文中这种有关燕礼的文字变化,有的学者认为:“盖西周早期燕礼乃因外交活动欲有所言而设,故以‘言’记此礼。在金文中是先有

4、‘言’记燕礼,后有‘宴’、‘匽’(燕)记燕礼。‘宴’用为记燕礼在西周晚期才出现。‘匽’在西周专用于记地名、国名,至春秋时代才开始用来记燕礼。言,古音元部疑母;宴、匽,元部影母。以音近假借来记‘言礼’,‘燕礼’本应作‘言礼’。”20笔者认为这种判断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燕礼最初的设置和使命,与参与燕礼者发表看法、交换意见有直接关系。正因如此,笔者认为,西周早期的“言礼”中,固定的、程式化的诗章之外,可能也有不属于礼仪必有程序的自由用诗,但那绝对不是赋诗言志——《左传》、《国语》对赋诗言志记录都正式起于鲁僖公(前659—前627)时期,当然,非前此

5、一定无赋诗者,“盖不足记也”21。“不足记”,说明水平不高,乃历史不长、缺少经验所致。西周言礼如果用诗,也应是“引诗论事”——把诗当成格言、法则和真理,作为论述的依据;或者自赋新诗,或美或刺22。(二)礼崩乐坏后燕礼“言”的目的促使取词章之义的赋诗言志兴起。与天子式微、诸侯力征的社会变化相适应,春秋时礼之“仪”的地位也大大下降了,向往周礼的人们更看重的是礼的实质。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有“礼”、“仪”之辨;重“礼”而轻“仪”;昭公五年有女叔齐对鲁昭公“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而屑屑焉习仪以亟”的批评,等等。但是,虽然“仪”于“礼”不

6、那么重要了,却并不是不要“仪”了,而是说对“仪”的规范与否、合乎等级与否看得不那么重了。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周王朝的诸侯大夫们仍然大量使用各种礼仪。尤其是朝聘往来,都少不了燕享,燕享又少不了诗乐。在“仪”的固化宗法等级意识作用淡化、乐章之义失落之后,诗的词章之义必然凸现出来,原来用于诸侯交往的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已不太符合已经大大变化了的、复杂化了的、出于不同背景不同目的的燕享了。本来就有“言”的目的,专门“因外交活动欲有所言而设”的燕礼,在这种情况下,对旧有燕享音乐的改造就成为必然和可能了。在没有一个更适用的燕享用音乐出现或说原有燕享音乐不足以适

7、应新情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点歌”——选取最符合、最能表达与会者意愿和目的的诗章来为燕享助兴,并以诗代言。而其所用的思维方式,则与西周礼仪用诗取乐章之义有一致性。利用诗的内容阐释的随意性,借助传统的比附性、象征性思维,将原取乐章之义的宗法等级象征转变为取词章之义的实质政治目的的象征:表示友好,增进信任,化解对抗,解决急难;当然,也可以传达不满。这就是燕享断章赋诗产生的直接原因,因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故而其它非燕享场合也时被借用。(三)赋诗言志对燕享礼仪固有乐歌形式模仿、意义替换的逻辑过程。春秋时礼崩乐坏,燕享礼仪中不依“礼”的规定

8、而任意选乐的情况普遍。《左传》提及的燕享很多,但涉及燕享用乐情况的却极少(仅三次),《国语》中也仅提及一次。虽然大量的燕享用乐难考,但据其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