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线生本教育反思doc

双曲线生本教育反思doc

ID:25177358

大小:68.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8

双曲线生本教育反思doc_第1页
双曲线生本教育反思doc_第2页
双曲线生本教育反思doc_第3页
双曲线生本教育反思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双曲线生本教育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试“生本”的经历与体验------让学生也“备课”很早就听说了“生本”教育,但一直对“生本”就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学期其间,虽然听了理论报告,还走进课堂到十一中、一中、20中学现场感受了生本课堂的精彩,但对“生本”教育还只是一些简单的肤浅理解。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的数学教师,学校让我做“生本”课,真可谓是肩担重任,压力重重。在这节课的教学准备中,我可以说是边准备边学,“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认真准备上过课之后想一想真的收获了许多许多。 我上的这节课是《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在设计这节课的教案时,如何体现生本呢?我突发奇想:为何不让学生也参与备课呢?让他们先学,然后我再

2、针对他们知识的缺漏点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肯定会被调动起来的,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我应该如何设计既生动又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呢?我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了我的目标,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前置性学习    1.上课之前,我认真细致地研究了教材,并参考了相关的教参和资料,以便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的教学环节,上课时能做到真正的胸有成竹。书写备课笔记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认真地理清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时安排以及板书设计。针对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学生课前预习案、学生上课案、课堂小测案、课后作

3、业案四个教案。  2.学生“备课” (我响应“生本教育”理念的号召,让学生在课上以6个小组每组7人的形式进行学习。)    我将班内的所有小组长都召集到办公室,跟他们详细谈了第二天上课的内容。我提出用小组的形式利用预习案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尽快地熟悉有关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推导,并初步学会通过类比的思想运用椭圆知识的学习过程来探究这节课的内容。这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我给了他们很大的发挥个人创新能力的空间。我让这些小组长回去跟他们各自的组员开会讨论:究竟如何去理解双曲线的定义?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求曲线方程?

4、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用什么方法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怎样把椭圆的知识和双曲线的知识进行类比?等等。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些小组长都非常兴奋。他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提问。一个又一个的新点子被提了出来,而我的脑海里充满了灵感的火花。之后我感叹学生真是又灵活又富有创造力啊!末了,我让小组长回去认真组织好本组的预习,并告诉他们说上完课后会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评出最佳表现奖和优秀小组奖,以此发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    3.另外,我在此之后重新备了课,参考了区教研员、陈老师和组内老师多人的意见,整理了各个教学环节,力求最大

5、限度地让学生开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益更多。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会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课前导入    上课铃响了,我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教室。环顾四周,我发现今天学生们个个都兴奋异常,眼神中充满了期盼之情。    在上正课之前,我组织一个环节——“freetalk”,一天一个学生轮流上台大概用时一分钟自由发言(可以讲一些自己知道的数学故事,数学家,有趣的数学题等等)。那天上台的学生准备的是一首流行歌曲叫《悲伤双曲线》,学生们一边听着优美的歌曲一

6、边听着同学提出他的一些观点立刻将歌曲的内容与当天的学习内容挂钩,顺利引出主题。    2.课堂汇报交流    接着,根据预习案的内容我提问了几个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椭圆知识简单复习了一遍,再迅速回顾一下椭圆这一节的学习过程,然后宣布:分组展示预习成果。一听此话,台下马上兴奋起来。我整顿了一下课堂纪律,便让学生开始了。    首先上台的是第三小组。这一组展示了他们完成的预习案的内容,都是文字性的内容,下面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我示意他们安静,然后不动声色地观察并聆听他们的对话,暗暗记下其中错误之处,以待评讲。这一组表现不错双曲线定义,标准方程的推导都很完整,但缺乏亮点。  

7、  接下来的几组就表现得相当不错。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真的让我惊喜不已。其中,他们提出双曲线可以用拉链法画出来,还通过小组合作现场展示出来;另外,还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双曲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加上几个条件?如果要改变这几个条件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有,推导标准方程时不同的建系方法、推导不同的思路等等,这些问题一提出,让全场气氛热烈非凡;有的学生竟然提出了很多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还超前地使用了课外知识,让人耳目一新;还有的学生将他们组的成果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有不同想法的同学上前边用红笔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