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51816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6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分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分析论文母发光,张剑波,李敏,何海兰,翟雪松【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毛细支气管炎组32例患儿和对照组20例正常儿童血清中IL4、IL10、TNFα水平。结果:血清中IL4、TNFα水平,毛细支气管炎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0水平毛细支气管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IL4与TNFα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0(P0.001)。IL10与IL4、TNFα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
2、IL4、IL10、TNFα水平检测结果与哮喘患儿相近.freelail:mufaguangvip.sina.。例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男13例,女7例,年龄3月~1.4岁,平均(6.9±3.8)月。以上研究对象均无个人和家族过敏史(包括哮喘、湿疹、鼻炎)。1.2方法1.2.1标本采集全部患儿均在发病72h内入院,采血时间在次日清晨采静脉血3mL,置于含10%EDTANa40μL和500个单位抑肽酶的试管中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后置于20℃冰箱保存以备统一检测。同期完成正常对照组标本采集。1.2.2细胞因子测定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IL4试
3、剂盒由美国GENZYME公司提供,IL10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制品公司,TNFα试剂盒由美国SigmachemicalCo.提供。仪器采用美国伯乐公司酶标仪(BioRadBenchmark)。以上检测由专人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1.3统计方法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指标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血清中IL4、IL10、TNFα检测结果结果见表1。血清中IL4、TNFα水平,毛细支气管炎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0水平毛支组显
4、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1各组血清中IL4、IL10、TNFα水平比较(略)2.2三种细胞因子间的相关分析血清中IL4与TNFα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0(P0.001)。IL10与IL4、TNFα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3讨论毛细支气管炎由病毒感染引起,但临床表现及转归与普通呼吸道感染不同,部分患儿转为哮喘。由于喘息和高IgE血症是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共同特点,推测在免疫调节的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有相似之处。已有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证实,哮喘患者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异常。IgE升高、Th1/Th2功能失衡,其中Th2功能异常增高而致
5、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等促炎因子变化,诱导气道炎症反应[4,5]。TNFα与其他细胞因子类似,参与气道炎症反应[6]。IL4是T细胞分泌的一种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及其活化的细胞因子。它在刺激和促进B细胞合成IgE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诱导IgE产生增加,从而介导哮喘的变态反应[7],因而哮喘患儿常伴IgE增高。另一方面IL4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炎症因子参与肺部的炎症病理过程。本研究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IL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因此可以说明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存在相似的免疫功能异常。IL10是近年发现的一个重要的Th2类细胞
6、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产生,具有很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它既能抑制Th1细胞因子的释放,又能抑制Th2细胞增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是对抗气道炎症反应的抗炎因子[8],在哮喘发病中具有减缓气道炎症发生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哮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IL10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哮喘患者全身及局部IL10的减少被证实与发病有关[9,10]。另有实验发现,转基因鼠感染RSV后,鼻腔产生的IL10对RS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1]。RSV感染患儿气道分泌物中的IL10水平与病情呈负相关[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低于正
7、常儿童,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合,进一步说明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有相似的发病机制。IL10有减轻气道炎症的作用,这可能对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有潜在应用价值。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多肽类调节因子,与其他细胞因子一样,作为炎症介质参与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TNFα广泛分布于大小气道参与气道慢性炎症过程[9]。炎症反应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某些粘附分子(如ICAM1)的表达,诱发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IL1的释放,而促进炎症细胞粘附、游走、浸润及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同时也通过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本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