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24910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9
《“系统”内的实践和“系统”外的思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系统”内的实践和“系统”外的思考初识“系统式家庭治疗”是在“中德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中,学习伊始,颇有几分无奈,更有几分好奇,我们是在强烈要求参加“精神分析组”“惨遭”拒绝后进入“系统家庭组”的,如此的“转诊”背景使我们在入“系统”之前就存有几分挑剔与不满。15年来,对东方传统的文化思想及西方的精神分析、行为治疗、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精华的非成熟、非系统的吸收,在治疗理论与治疗风格初步定型,因而在学习系统之时,经常不由自主地跳出系统之外来审视自己的系统实践及所学的系统理论本身。学习之初,也难免
2、受以往定式的影响,难以进入“系统”,学起来也不那么正统,多少有些走样。现在是否真正进入了“系统”,我们对此仍有几分疑虑。在此,将系统之内的实践所得及对“系统理论”的思考发表一点我们的浅见,以作毕业时的体会和同道们商讨。在治疗实践之初,内心冲突最大的是治疗取向由“问题取向”转变为“系统取向”(1),病人的症状或问题不再是治疗关注的焦点。首先,我们不知道这样做是否会奏效;是否会让病人失望;来访的家庭常常带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访谈时间的大部分都花费在家庭系统的关系层面及其交流上,家庭是否会觉得访谈是无
3、效的;另外,来访的家庭在访谈中常会努力将治疗挽回到“问题取向”上来。但是,不断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经过系统式家庭治疗,许多家庭中的问题会奇迹般地好转,并且整个家庭均会获益。首次访谈结束时,从家庭成员满意的表情中,似乎看不出初期的对治疗方法的疑虑。另外,在治疗之初向家庭简要介绍一下要进行的治疗方法会使家庭更快地进入到合作中来。系统式家庭治疗为我们的心理治疗临床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解决了多年临床工作中的一个困难。如来访的青少年多是因行为或情绪问题而由家长或学校督促而来。传统问题取向的工作策略难以取得青
4、少年的积极配合,治疗关系较难建立。而关系取向的系统家庭治疗常能得到青少年的良好合作,甚至带有敌意的青少年也能在“好玩的循环提问”、“不批判的中立态度”及“新奇的假设”中异乎寻常地给予配合。例如,一个厌学的少年在经受了家长、学校及同学等各方面督促其上学的压力仍未奏效的情况下,被迫随家庭来访。本来以为心理治疗者不过是家长的说客并做好了对抗的准备,没想到访谈中治疗者的中立态度不仅没有丝毫批评指责之味,而且循环式提问使得少年人有机会公开评说具有权威性的父母间的关系。少年人似乎体会到可以有很多方式向父母的权威挑战
5、,父母也似乎并不反对自己的独立,对厌学的兴趣也在成长的意识及对自己的责任感中逐渐减退。系统式家庭治疗对问题变化所持的中立态度及对症状的资源取向(1)令我们产生深刻的印象。治疗者对症状的改变有着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并不太关注症状的减轻与加重。相反,还在努力寻找症状中的阳性作用,让症状行为者尽量保持症状甚至加重症状的悖论干预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虽然系统治疗理论为此遭到“没有同情心”的非议,但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正是智者的博爱。问题的系统对问题的过分关注使得问题得以持续,而去问题化的态度反而使得问题失去了存在的动力
6、。一个为考试而焦虑的中学生,他的焦虑使得父母为他的考试成绩而担忧,整天忧虑地关注他的情绪,并极力想法减轻他的忧虑。当这位学生意识到父母对他的情绪的关注与焦虑后,他自己的焦虑情绪会更重并进一步巩固下来。如果父母将生活的全部重心放在夫妻关系上,对孩子的焦虑相对“忽视”并充分相信孩子的应付能力,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身的困难,同时在情感上(而非知识与技巧上)给予理解与支持,那么,这位中学生应付压力的能力会逐渐提高,焦虑的程度亦会不断减轻。在学习系统式家庭治疗之前,笔者曾见到这样一个个案。一个九岁男孩的妈妈在儿子出
7、生不久就发展出一种症状,即,见到儿子时,脑中经常不由自主地出现一种将儿子扔出阳台(他们住十层楼房)的冲动。深爱儿子的她非常害怕这种冲动的出现,并极力想控制。无奈,越想控制,这想法出现越多。经多方治疗均告失败后,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京求治,却仍不满意。这位可怜的母亲失望极了,痛哭一场后对自己说,看来我命该如此,我再也不治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从此她不再为消除症状而努力。令她感到万分惊奇的是,症状居然奇迹般地消失了。这一个案对笔者的触动极深,也使我们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刻意追
8、求消除症状而达到消除症状之目的,不想治好而达到治疗的结果。在学系统治疗之前,笔者曾在一篇总结神经症的个别心理治疗的文章中,阐述了这样的思想:要消除焦虑,首先要改变对焦虑的态度,不要追求对焦虑的消除(2)。学会接纳焦虑并与之和平共处,从而达到减轻焦虑的目的。如能更进一步,即,不仅接纳焦虑症状,而且能在症状中寻找意义,与症状交好朋友,则使病人获益更大。如能认识到中国的一句传统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现在遭受这种症状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