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59150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9
《阐释审视-医托-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释审视"医托"现象阐释审视"医托"现象导读:审视医托现象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如今,各种产品、服务越来越市场化,接踵而来的营销方式也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带有或隐藏着欺骗性的。近年来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大中城市医疗市场上的“医托”,就是这么一颗毒瘤。 按理说,诊病就医,事关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危,丝毫马虎不得。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被“医托”欺骗的事件却屡屡发生,轻者因上当受骗赊了钱,重者还延误了诊疗时机,甚至因误诊误治险丢性命。如46岁的河南农民吴秀莲,为治疗视X膜脱落,在丈夫陪同下专程到上海寻求名医。可怎么也没想到,刚走到正规的专科医院门口就遭遇“医托”,不仅被骗
2、去3000多元钱,还耽误了治疗时机,眼睛险些失明。 像这一类的被骗事例几乎在所有的大城市都出现过。揭露医托、打击医托的行动在各地不断进行,新闻报道也可谓汗牛充栋,有的记者装扮成病人甚至“打入医托内部”进行跟踪报道,还有一些“医托”在良心发现、洗手不干后,主动揭发行骗内幕,一些大医院干脆在门诊部大厅前竖起了忠告病友谨防骗医的提示牌……然而,受骗上当的事情仍在发生。 今天,我们请卢启华教授对“医托”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和审视,旨在提高读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警惕性,不给“医托”以可乘之机。 ——编者 给“医托”画张像 "托"这个字作为一个特定的词,最初在北方流行。所谓“
3、托”,有寄托、依靠、托付、委托和陪衬之意。现下则指怀揣肥厚佣金,设置诱人圈套,与雇主大唱双簧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无知群众上当,捞取不义之财者。这种人几乎是无孔不入,凡有利可图之处,便有“托”的身影。于是乎,我们的社会有了如车托、票托、饭托、店托等形形色色的“托”。 由此推论,那些专在较大正规医院和门诊部附近或大厅内徘徊,呼朋引伴,选审视"医托"现象论文资料由..提供,地址.准对象后主动出击,将准备就诊的病人指引到事先联系好的所谓"特色医院"或"专家门诊"那里看病,并从中谋取利润者,就是“医托”。 一、谁在扮演“医托” 据了解,目前活动在各个城市市区一些大中医
4、院的"医托"主要来自本省或外省的农村,以农民居多,还有一部分是城市无业人员,也有极少是非法行医者的家属和亲友。他们年龄大多在30~50岁之间。 “医托”以中年女性为多,有时还会携带一个孩子。她有时扮成一个就诊者,有时会与一男子共同装扮为夫妻,自称是带孩子来看病的,以便在行骗中获取信任。 二、"医托"是怎样把人拉入圈套的 "医托"的骗人手段几乎千篇一律,行骗程序大致可以归纳为“寻找目标--搭话--探听病因症状--介绍自己的求医经历”。 “医托”通过超常的"关心"与"热情",花言巧语骗取病人的信任,在套出病情后,一面深表同情,一面“现身说法”:自己或亲人也得过此病,
5、在这所大医院不仅没看好,还花了很多钱;后来到某医院找某专家教授治好了,价格还比这所医院便宜得多! 待获取病人信任后,“医托”便出具此医院的具体地址和乘车路线,甚至亲自带他们一同前往。 谁是"医托"眼中的“猎物” 一、易受"医托"蒙骗的四种人 一是慢性病病人,长期患病,曾在正规医院反复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的。二是妇科或性病病人,因不太愿意到人多的大医院露面,只想在小医院、小诊所"秘密"就诊。三是远道而来的外地病人,特别是乡下进城的农民和外来打工者,40岁以上的妇女和老人,若带小孩者更是“医托”锁定的主要对象。四是疾病本身要动手术或是癌症需要开刀和化疗、放疗的,但
6、存侥幸心理,总希望能够通过打针吃药来解决。 二、容易受骗的三个理由 一是文化知识匮乏。一些从农村来的病人及其亲友初到大城市,人生地不熟,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知识结构较单一,医学知识贫乏,思想意识比较单纯,对大医院科室分布、就诊程序和诊疗费用等心中无底,一旦遇到"热情关心"自己的老乡和"同病相怜"之人,容易轻信和上当。二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较多。有的经济基础薄弱,承受能力有限;有的经济上比较拮据,平时积攒加上东拼西凑,才勉强应付治疗费用。于是,他们在就医诊病时,经济上的考虑不得不多于病人健康利益的理性深思,他们既希望把病治好,也希望所花的钱越少越好。三是病急乱投医。有些
7、人求医心切,迷信秘方、偏方,有的到大医院挂专家号没挂上,一听说附近的小医院有看此病的"专家门诊",就信以为真,乘车前往。 如何根除"医托"? "医托"的危害不言而喻,它在各大医院“把门”这道黑色风景,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协调。现今,人们到医院看病,再不像以前那样相互信任、相互关照,而需时时提防,不搭不理,以免上当受骗。这与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风尚相差甚远。 各有关部门应正视这种正在崛起的黑色行业,不能低估这颗毒瘤对医疗卫生系统乃至整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