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

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

ID:23511095

大小:69.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_第1页
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_第2页
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_第3页
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_第4页
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张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附属中医院650032)【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432-02【关键词】痞证泻心汤枳实消痞汤1痞证的概念痞证,即指心下(胃脘部)痞满不舒,按之柔软不痛的一种自觉症状。《伤寒论》(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尔。”表明痞证是一组以胃脘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特点的证候群,目前认为主要括丙医学中的胃肠功能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的一些类型,多因胃肠蠕动功能

2、、胃电节律和胃肠激素的改变所致,体现为胃肠运动功能异常,特别是胃肠运动减弱占大多数,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纳差、气呃、嘈杂、食臭、肠鸣、便溏等症状。2病因病机2.1病因从《伤寒论》有关痞证的条文来看,其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证误下。如《伤寒论》(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尔。”指表证误下,正气受伤,外邪陷入,致胃脘部痞塞满闷。《伤寒论》(131条)“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作痞也。”即指内无实邪而用下法导致痞证。二是脾胃虚弱。导致胃纳失司,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

3、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即指在伤寒过程中,正气损伤,邪退而正气尚未恢复,饮食过多则胃虚食滞,寒热痞结。三是外邪直接侵扰结于中焦。《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指出本病由邪热壅聚所引起。2.2病机痞者,否也,与泰相对。“否”代表坏,“泰”代表好。“否”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坤,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上而地在下,《易经》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故否卦中天气向上升,地气往下降,天地之气越离越远,不

4、得交通。《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火,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天气不能下降,地气不能上升,如此则阴阳离绝,天地交通不表,万物则不能遂其生。痞证正是处于“否”卦的这么一种状态。而“泰”卦则正与之相反,上卦为坤,下卦为乾,天在下而地在上,天气属阳向上升,地气属阴往下降,故“泰”卦曰:“泰者,通也。天地阴阳相交而和,万物生成故为泰。”正如王冰注曰:“天有阴故能下降,地有阳故能上腾,是以各有阴阳也。阴阳交泰,故化变由之成也。”总而言之,天地相交、阴阳相交、水火既济谓之泰;天地不交,阴阳不交、水火不济谓之否。《丹溪心法?痞》言:“填满痞塞者,皆

5、土之病也。”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为阴主升,胃为阳主降,正常情况下,脾升胃降,是为阴在上阳在下,为“泰”象;如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在上为呕,在下为利,阴阳不相交,是为“痞”。从《伤寒论》关于痞证的条文来看,痞证的病机复杂,虚实寒热表现不一,从张仲景用五首泻心汤为主治疗痞证来看,寒热错杂是痞证的主要病机,故治疗强调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杂病源流犀烛》:“痞满,痞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运化,心下痞塞满。”说明脾虚气滞是痞证的主要病理基础。3治法《伤寒论直解》:“夫痞者否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交,水火济,谓之泰。天气不降,

6、地气不升,上下不交,水火不济,谓之痞。故用半夏以启一阴之气,黄芩、黄连助天气下降,引水液上升,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助地气之上升,导火热而下降。交通天地,升降水火,以之治痞,谁曰不宜?”。本方证为中焦虚弱,寒热错杂,病塞中焦,寒则地7气不升,热则火7气(天’气)不降。方中黄芥、黄连之苦寒清热以降火,是助天气下降、阳气下降、火气下降;干姜、人参、甘草、大枣,温中补脾以升清,是助地气上升、阴气上升、水气上升;以半夏辛散中焦之痞结,开通阴阳、水火升降之道路。全方使中焦道畅通,天地相交,阴阳相交,水火既济,故为变否为泰之方。叶天士:“治中焦

7、如衡,非平不安。”痞证病机为寒热错杂,故治宜和法。张仲景根据《内经》“辛以散之,苦以泻之”,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药用泻心汤类,代表方即为《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教材中亦将此方列入和解剂。此“和”大概有两层含义:一是祛寒泻热兼调虚实,调和胃肠;二是辛开苦降,调和气机。笔者从痞证“脾胃虚弱,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滞湿阻”的病机特点出发,临床常用枳实消痞汤治疗痞证。枳实消痞汤原方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由枳实、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厚朴、黄连、干姜、麦芽、甘草组成,原为脾虚寒热互结而致痞所设,该方即是在半夏泻心汤和枳术丸基础上加味

8、而成。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该方具有益气健脾、行气降逆、消食除胀的功效,认为该方具有辛开苦降、补泻兼施、寒热并投、升降两调的特点,常将其用于治疗化疗后胃肠功能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小儿厌食症等奋痞证表现者疗效显著。4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