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04954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7
《探索有效阅读教学新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索有效阅读教学新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师生投入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学生面对一篇文章,连最起码的内容、主旨都不能准确地把握,更不用说评价和赏析了。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也说明了阅读教学处在高耗低效的困境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语文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
2、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许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会高耗低效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在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正是这些问题像荆棘一样阻绊着阅读教学前行的脚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下面我就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6走出课堂。课前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是学生
3、思考留下的痕迹,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样在一堂课上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另外,语文课堂容量比较大,知识点比较散,因而很少有学生一堂课下来全部都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尊重学生的内心体会,包括课堂上随时提出的问题以及课后所提的问题。 2.教师要关注“问题” (1)关注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首先应具有明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语文教学语言时应该规范明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问题的设计应讲究层次性,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语文阅读课中体会出成功的乐趣;否则问题过于简单会使理解能力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问题难度大
4、会使理解能力低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2)关注问题的出现 学生在课堂上会就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应对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同时耐心引导给予解答。 (3)关注问题的思考 无论是学生的问题或教师的问题,学生大脑的思考都有一个过程,因而教师应给予充足的间让其思考,在巡视中注意对学生察言观色,切忌草草收尾,流于形式,否则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考能力产生怀疑。 (4)关注问题的回答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褒扬,而不应局限于书本答案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丰富而不应单调枯燥,比如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好
5、”或“不错。 二、加强整合,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1)内容的整合6 在深入钻研教材之后,根据内容及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了分类与整合。将课文分为以下题材:记叙文文体,说明文文体,现代诗歌文体,古诗文体,拓展阅读文体,文言文文体六类。 (2)教学策略的整合 在课文内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针对六种文体阅读教学的路子探索出了六种教学模式。这六种模式都贯穿了一条主线:激发学习兴趣──自读文本──创设情境──品味感悟――指导朗读――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基本的教学程序为: 1、导入新课,启发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6、 2、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3、与文本对话,读中提炼重点进行体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4、依托文本语言进行朗读体会,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捕捉课文空白进行续编,培养学生想象和写作能力; 6、抓住契机,渗透思想教育,完成情感目标。 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老师们又针对课文内容的分类整合做出了个性化的研究尝试,探索出了一定的教学模式: 1、说明文体的教学设计: 借题材之多样,抓激发求知欲; 借事理之有序,抓思维方法训练; 借文笔之生动,抓学习语言特色;6 借途径之特殊,抓多种能力培养。
7、 2、记叙文体的课堂设计 处理好“文”与“情”的关系; 设计好“导”与“读”的关系; 安排好“人”和“事”的关系; 协调好“说”与“写”的关系。 3、古诗课堂教学设计 讲清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融合“情”与“景”,体会意境美; 分析悟境界,感受情感美; 讲解知理趣,领会哲理美; 诵读品节奏,鉴赏声韵美。 三、利用评分艺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思考水平,因而在批改阅读理解题目时,应该对学生的答案不苛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习题时才会有种满足感;而不应死抱着
8、答案不放或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都是没有给学生应有的尊重。 四、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学生如形成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答题习惯,就会终生受益,这就要求教师把内化的思维过程在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