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标下的史料教学

探讨新课标下的史料教学

ID:22190485

大小:4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7

上传者:U-3052
探讨新课标下的史料教学_第1页
探讨新课标下的史料教学_第2页
探讨新课标下的史料教学_第3页
探讨新课标下的史料教学_第4页
探讨新课标下的史料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新课标下的史料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目录一、史料教学运用的必要性1(一)史料教学是中学课程改革的要求1(二)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真实地感知历史2(三)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3二、史料教学的方法3(一)逐句过关,讲清细节3(二)适当补充,加深理解4(三)围绕重点,精心设问4三、史料教学的原则5(一)确保史料真实性,突出历史启发性5(二)充分运用史料,提出合理问题6(三)适时运用讨论法,活跃课堂气氛7四、史料教学的意义7(一)丰富教学内容7(二)加强思想教育8(三)增强历史感8(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9五、结论9 探讨新课标下的史料教学广州市流花中学夏玉慧摘要:近几年来,新课改日益深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史料教学是历史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各个模块提出不同的要求。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辩析和推论,把握和理解正确的历史信息,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史料教学,必须要遵循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史料教学更能使学生增强历史感,让学生能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史观。关键词:新课标;史料教学一、史料教学运用的必要性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历史教学的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此对象难以被直接观察。而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史料教学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史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氛围,缩短了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触摸到历史人物的脉搏,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正确历史表像的一种教学方法。(一)史料教学是中学课程改革的要求随着教科书的不断修改,文献史料的不断增加,以及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解析题比重的不断攀升,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首先,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其次,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且在各个模块的课程目标中,都提出了明确的史料教学方面的目标。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中提出:“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陈其:《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介绍》,《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23期。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中提出:“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陈梧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介绍》,《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02期。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中提出:“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马执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介绍,《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03期。《课标》更加重视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对史料处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收集和研读历史资料,构建论据,进行独立思考,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史料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主线,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学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二)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真实地感知历史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作为中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不能真实地感知历史。而史料运用到教学中来,则能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真实地感知历史,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段史料充分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确实到了危在旦夕时期,以及国民的爱国热情。从而也燃起了学生心中爱国之热火,使学生犹如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由此可见,重视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三)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历史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的信念:历史的结论不应人为地做出,而应当以充足的历史资料为根据总结得出,做到“论从史出”。当然,不能只让学生懂得死记硬背,把课本已有的结论牢记下来,而要让学生根据历史材料去思考问题,寻找结论,向历史资料要答案。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的“动脑筋”提到: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如果仅仅在课本里找答案是不完善的,需要从小字材料中提炼出“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等用人长处;以及加上秦王嬴政的一些用人典故来得出结论,说明由于秦王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并加以重用,所以这些人才在他的统一大业中,能够尽显其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10课《太平天国运动》中《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这表明了太平天国希望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从而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二、史料教学的方法随着是中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史料教学也越来越显得重要,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史料教学的方法也应当相应地发生转变。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感知历史,认真思考,以达到事半功倍,优化教学的目的。以下介绍在历史课堂上常用的几种史料教学的方法。(一)逐句过关,讲清细节教材中的重要史料,尤其是文言文史料,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细嚼慢咽” 并学会结合历史环境,逐字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耐心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讲到爱国诗人屈原时有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并且结合历史背景说明白,屈原虽然是楚国贵族,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流露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讲清当中的细节,学生就领悟不到诗句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二)适当补充,加深理解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但是有时现成的史料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此,也需适当补充史料。例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里有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里马克思恰如其分地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那么相比之下,三大发明在中国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在此,老师可补充鲁迅在《电的利弊》鲁迅:《新版鲁迅杂文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里写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的话很形象,也很深刻。由中西对比,学生便深刻了解了三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初步了解了近代欧洲迅速发展并称霸世界的原因,也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三)围绕重点,精心设问 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能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解释。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最好是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新课改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及课程重点,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则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阅读,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地回答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没有设置思考题的有关史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不能超过学生应学习的范围去搞些遥远高深的东西,否则,学生学习就会变得没有耐心;当然,所选取的材料也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味道,否则,课堂教学就得不到原先预习的效果。并且,在历史教学中要提倡主体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说,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养成批判思维的习惯。三、史料教学的原则(一)确保史料真实性,突出史料启发性从历史认识的角度看,由于历史的过去性、时代的局限性、史家的主观性,决定了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并不完全是历史本身。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确保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切忌把野史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史料给学生分析、思考,选用史料时要注意考证史料的来源、作者动机、史料的阶级倾向性。如对某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教学,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批判分析,用史料进行渲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使他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否则学生的分析、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或者对学生有误导作用,不利于今后教学的展开。史料启发性是历史课的一个特点。通过教师提供展现历史发展过程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比较本质的认识。较难一些的史料可由教师用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地诱导学生接近历史事件的本质、核心,这样,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也能改变以讲解、记录、背诵、复述为特征的传统历史学习方法变为师生双向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新课改的课堂要求。例如,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的史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皇明祖训》”此则史料讲了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何在,在课堂上应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判断、分析,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史料积极思考,使学生逐步向历史本质靠近,突出史料的启发性。 (二)充分运用史料,提出合理问题史料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史料教学时,要照顾到学生知识的阶梯性,以及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充分顾及班级大多数学生,切忌所引史料和所提问题太难,使学生望而生畏,太易,则使学生索然无味。新编历史教材比以往更重视史料,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新版的高中教材不仅在课文中引述了大量史料,而且人教版教材还进一步增加了课后的“学思之窗”栏目,更明确地要求学生对历史资料加以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重视运用史料,详细讲解,一丝不苟地指导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材料,合理运用思考题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此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而且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只有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运用相关史料并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10课《鸦片战争》中共有四则材料,但只有一则有相应的问题,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本课重点与难点的理解,适当增加了一些问题,让结论性的论述充盈其中。例如在“历史纵横:《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两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可以增加问题:1、《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南京条约》有何差别?2、《南京条约》及附件给近代中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等等。如果让学生仅仅通过阅读课本来进行思考,那么学生的思考将会成为缺少了方向的泛泛而思,其结果自然是从教材到教材、从结论到结论,只会懂得背诵历史,不懂得思考历史,也未能起到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效,不仅要让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得出结论,更深刻地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更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议,从而达到“以史启智”的目的。 (三)适时运用讨论法,活跃课堂气氛讨论法在贯彻分析史料、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适时运用讨论法,不失是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讨论法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阅读、理解、分析、阐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其创造力,进行讨论、思辨、争鸣。学生在讨论中遇到分歧,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否定对方的观点,必然竭尽全力寻找更多有力的“证据”——史料,并运用分析、综合、比较、评论等方法,多角度地对另一方观点提出怀疑、质问,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尤其是分小组的课堂讨论,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实施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合理引导,正确解释,只要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勇于自我表现、大胆创新,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四、史料教学的意义史料,简而言之就是历史资料。它浩如烟海,种类繁多,既有各种文字性史料,又有各类图片性史料。新课改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的运用十分重视,并引用了大量史料,从而也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的中、高考命题改革更是坚定不移地推出了史料题,并且呈现出不断加强和扩大的趋势。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卷就把所有非选择题设计成材料解析题。为此,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教新材和高考命题改革的“良苦用心”,充分认识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一)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标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分为正文和资料阅读两大部分。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其文字表述往往运用概述性语言,不够生动,不易理解。历史教学要生动、直观、形象,就必须懂得适当引用翔实有趣的史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历史知识是无穷的,教材内容是有限的,照本宣科或局限于教材是不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旁证博引,增加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史料,以史证论,史论结合,既能使本来枯燥的章节变得有血有肉,又能开拓学生视野,也会使学生学起来趣味横生,易于接受。特别是在讲中国历史时,就更加要注意选择与补充一些乡土史料,既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谈史料的教学意义》(二)加强思想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场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为了考试,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知识十分丰富,其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不能低估。针对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学习历史上的领先科技,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鼓舞他们去发奋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学习阎世开、杨靖宇、张自忠等人物,通过这些英雄“宁作中华断头尸,不作倭奴屈膝人”的可贵精神,对学生进行不怕牺牲、敢于反抗外来侵略者的革命传统教育,树立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民族气节。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杰出历史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有助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三)增强历史感历史教学应具有浓郁的历史感,适当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古人的原话和古籍原文等史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更具时代气息。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等等。陈春云:《谈史料的教学意义》,《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3期 这些史料,都突出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学生读了都会感触很深,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责任感教育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又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10课《鸦片战争》中讲到禁烟运动时,引用林则徐的上疏:“(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充分说明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进一步说明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史料是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学习历史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确立这样的信念:历史的结论不应人为地作出,而应以真实的历史资料为根据得出,要有“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近几年历史高考增加学生分析、综合史料能力的考核,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视史料教学,这也是新课改的方向。中学的历史教学应该注意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需要每一个人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时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功。利用史料教学的第一步是阅读,读懂材料文字上的含义,搞清材料的基本面貌;第二步是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内在含义;第三步是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老师要进行讲解,要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这就是分析史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则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重要转折,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史料教学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创设一种能够迫使学生独立思考的“全新”问题情境。而符合这种“全新”要求的问题素材,最理想的就是史料。史料的解析可以完全将学生置于新材料,新问题,新情境的刺激与挑战面前,这一方面能适应学生好奇求异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求欲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无法单凭记忆或模仿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五、结论“历史学” 是一门社会科学,史料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寻求历史知识的开始和唯一手段。从历史知识的本质而言,史料是我们通往过去的媒介,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新课标下教材的史料是以不同形式提供的,其中包括文字史料、图片资料等,将史料与教学内容合理的结合起来,可以更直观地增加教材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行,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因此,为活跃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深入挖掘史料中的史鉴因素和情感因素,力求声情并茂、神态感人、流畅准确、褒贬得当,用不同的语调,高尚激越的情感,进行富有时代色彩、饱含真情实感的叙述。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心随情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激发出强烈的爱与憎。如此之讲授,可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以达到“以史启智”的目的,使历史学科的内在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现代信息社会,教师获得史料的途径很多,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形势的发展,不仅要在史实的搜集上下功夫,做到广征博采,认真鉴别,使用时精心筛选,还要具备灵活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在不偏离教学主题、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尽力熟悉教学艺术和讲解技巧,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善于运用并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善于调控讲课节奏和课堂气氛,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复杂的历史现象形象化、生动化,准确流畅地讲出活的历史、动的画面,并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就能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良好氛围,使学生闻有兴味、学而不倦。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6[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M]人教教育出版社,2008[4].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张静轩.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看史料教学的重要性[J],人教网,2007-11-12  [6].彭红.新课标下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5)-014[7].赵崇.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史料的地位与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0)-20-10[8].范光明.史料教学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07)[9].叶永广.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1(04)[10].朱煜.论史料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01)[11].孟丽波.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1(05)[12].傅智慧.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7(08B)[13].周静蕴.浅谈新课程下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8(05)[14].王庚寅.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J],人民网,2006(09)[15].陈冠华.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清华历史教学,2005(0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