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美学备课1

书画美学备课1

ID:21956213

大小:1.06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8-10-25

书画美学备课1_第1页
书画美学备课1_第2页
书画美学备课1_第3页
书画美学备课1_第4页
书画美学备课1_第5页
资源描述:

《书画美学备课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书画美学主讲人:辛立娥绪论: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2)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审美客体——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主观的美感;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观照)和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二、美学研究的方法:(1)方法论原则: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然是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2)具体方法:①艺术学的方法;②心理学的方法;③社会学的方法;④发生学的方法;⑤科学实证法。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1、在中国古代(1)羊大为美:以用为美;(2)羊人为美:以饰为美;(3)无害

2、为美:《国语》伍举论美;(4)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5)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6)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7)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由”;(8)《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2、在西方(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和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3、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第一章先秦: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三、亦儒亦道、非儒非道的《易传》美学思想第一节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早于孔子(2)从理论本身来看,《老子》一书的哲学味道要比《论语》浓得多。第一节老子的美学一、老子论“道”、“气”、“象”(对审美客体的先验建构)1、“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1)“道”是原始混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4、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2)“道”产生万物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一节老子的美学(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4)“道”自己运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2、“气”和“象”是两个同“道”紧密联系的范畴道之为物惟恍

5、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第一节老子的美学3、老子的“道”、“气”、“象”对以后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对人的“风神”的关注宗炳“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绘画思想谢赫“气韵生动”唐代的“境生象外”第一节老子的美学二、老子论“有”、“无”、“虚”、“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老子有无统一、虚实统一的思想对后

6、世影也非常大。中国绘画和文学中的“虚实结合”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解构——意境中国画的计白当黑第一节老子的美学三、老子论“美”、“妙”、“味”(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老子第二章)(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八十一章)第一节老子的美学四、老子论“涤除玄鉴”(审美心胸)涤除玄览,能无疵乎?(10)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涤除

7、玄鉴”对后世美学的影响荀子“虚一而静”《管子》论“静因之道”和“抟气如神”韩非子“思虑静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庄子“心斋”、“坐忘”苏轼“空故纳万境”郭熙“林泉之心”、“万虑消沉”、“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第二节孔子的美学一、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