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

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

ID:46704266

大小:6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6

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_第1页
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_第2页
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_第3页
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_第4页
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关键词:书画美学思想自然艺术神理忧民摘要:郑板桥是淸代“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画家。他在书画美学思想上也颇有建树,提出了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他强调既要追求艺术的自然、展现事物的自然属性,即“适全天性”,又要追求艺术的高度,融入艺术家的技巧和理想,即“定则化机论”,同时他还主张书画艺术创作不仅要能够追求真魂,“神理俱足”,还要能够“道着民间痛痒”,“慰天下之劳人”。本文着重从这四点入手来探析郑板桥的书画美学思想。一、适全天性论郑板桥在创作立意上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主张“适其天,全其性”,追求艺术的自然美,更多的向大自然学习。他在《芝兰全性图》中自题:“

2、夫芝兰之室,室则美矣,芝兰均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我国古代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把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称作“天”O对于“性”,我国古代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生之所谓性”O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o郑板桥文中所谓“天”和“性”,其基本内涵是自然。这从他自己种兰的经验和对兰花性情的描述中叮以看出。他说他曾经在家种兰十余盆,但三年之后,这些兰花有“憔悴思归之色”。于是,他就把这些兰花从盆中移植到山石之间,结果一年“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题画兰》)。由此他认识到“物亦各有本性”,山野比盆中更适宜兰

3、花生长,种兰不能违反物性。他说:“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同时,他画的竹、兰、石都住屮刻画本身所具备的秉性及适宜的环境,展现其自然属性。竹宜生长于青山、峰根、岩缝种,以“秉得坚刚性”,如绘《竹•石图》题诗即曰:“只有青山是我家,峰根岩缝并秋砂,因兹秉得坚刚性,历尽东风瘦不斜。”可见郑板桥对竹、对兰都坚持他一贯的“适全天性论”。“适天”就是耍尊重万物各自的天性、本性,“全性“就是耍使万物的本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耍“善待自然”。对于适全天性论,从审美方面看,主要是把自然当人去看待、去欣赏。从审美发展史来看,人首先是认识到

4、人自身的美,然后看到某些自然形象和生存状态类似人类的美,才能把这种自然物视为美的。郑板桥的适全天性论,可能主要是从“泛爱众物“这一思想来的吧。二、定则化机论郑板桥根据自己画竹的经验和体会,针对艺术创作的整个审美心理和艺术流程,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美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这样一种辩证的见解。此外,他还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的创作观念。他提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犹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定则也,趣在法外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段论述十分简洁的

5、描述了从观察到落笔的造型过程。“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会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将“眼中之竹"的物象变作“胸中之竹”的意象是观察的结果;“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手中之竹并非胸屮之竹”,将“胸中之竹”的意象变成“手中之竹”的画面形象是造型的结果。三者既呈由此及彼的阶级关系,又非直接的转化。郑板桥还提出“胸无成竹”的道理。他在画跋屮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法,自尔成局,其神理俱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胸有成竹”,则作画时,振笔

6、直追,把胸中之竹再现于画上,这是一法;“胸无成竹”,作画时,率尔落笔,一两笔画出后,趁“势”写出,势尽而画成,这样画,不是按胸中预计得“竹J画出,而是根据笔势和画面的需耍“随手写去”O那“其实只是一个道理”又指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既要描绘客观审美对象,又要通过艺术加工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并提高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显然,这种定则化机论意在表明他对艺术与自然(生活)的联系与区别的见解。这种见解似乎包含了以下四种绘画美学思想:1•艺术家既耍深入表现自然,又要与自然拉开距离;2•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3•艺术创作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4.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有个性的。三、神理俱足论郑板桥

7、论画与作画追求“神理俱足”O在他的一些题论中出现了“真魂”、“化机”与“道理”等词语,反映岀他继承了传统的形神认识,以神为主,直抒胸臆。这条线索与古人一脉相通。他曾将自己与石涛相比,说:“石涛画兰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化与不化在他看来是辩证的,关键是耍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得其真谛。他在赠黄慎的一首诗中写道:“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