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阿诗玛》的口头程式特征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阿诗玛》的口头程式特征探析摘要:摘要:《阿诗玛》是彝族支系撒尼族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本文将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置于诗学理论的背景下,以长诗的一些特定词句为样例,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叙事学的理论进行诗学分析。关键词:关键词:撒尼民间叙事诗;《阿诗玛》;口头程式理论;一、引言《阿诗玛》是彝族支系撒尼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叙事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
2、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本文通过运用“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对《阿诗玛》中的语词程式进行粗浅的梳理,能更好的理解《阿诗玛》流传至今的奥秘,同时帮助我们了解撒尼人民的口头文化和彝族文化。《阿诗玛》这部长诗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抗强暴、追求自由幸福的坚强意志,塑造了两个不向封建统治阶级低头的撒尼人民的代表人物—阿诗玛和她的哥哥阿黑。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
3、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根据帕里的定义,程式是在相同的步格条件下,通常用来表达一个基本观念的词组。程式是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的词组,而程式句法“是所有的语音因素、形态和词汇,都使一群特定的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的话语,具有了特定的属性,凭借它表达自己的思想”。就《阿诗玛》来探讨其中的程式化特征,并借用两位北美学者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创立口头传统的理论“帕里—洛德理论”作为理论依托,对《阿诗玛》中的语词程式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从新角度观瞻撒尼族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中蕴涵的丰富艺术特质。二、叙事诗《阿诗玛》的口头特
4、征分析(一)数字程式1、数字“三”的程式有三块地无人种,三所房无人烟。那三块地留给税种?那三所房子留给谁住?没吃过的水有三塘,三塘水留给谁吃?三塘水又清又亮,三塘水都给了小姑娘,一个塘里舀三瓢,洗的小姑娘又白又胖。在《阿诗玛》中常用的数词有:“三”的数字程式,“三”在长诗中出现时,有时表示确定的数目,有时则是虚指,表示物的概量,介于多和少之间。2、数字九十九和一百二在阿诗玛出生时写到:“撒尼的人民,一百二十个欢喜;撒尼的人民,一百二十个高兴”。如在“天空闪出一朵花”中关于为阿诗玛做满月酒的两段描写:“这天,请了九十九桌客,坐满了一百
5、二十桌,客人带来了九十九坛酒,不够又加到一百二十坛;在“抢亲”中热布马拉家来抢阿诗玛时写到:“九十九挑肉,九十九灌酒,一百二十个伴郎,一百二十匹牲口”。“九十九”和“一百二十”的数字程式多为虚指,包含某物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或过程复杂的意指功能。《阿诗玛》中常将数词与时间、方位顺序配合使用,形成较长的铺陈内容,主要讲述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进程和故事的内容,表意上层层递进,概念上虚实结合,达到了一种渲染气氛和流畅铺陈的叙述效果。(二)修辞程式1、复踏环唱程式口头程式理论认为程式是一组词或短语,或“大词”,由特定的词组和短语组成的一节诗。
6、这类程式通常是在相同的步格条件下被运用,表达一个相对稳定的意义。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程式或“大词”作为一个特定的单元,必须反复出现在口头文本中,为歌手的演唱提供便利条件。最稳定的程式是诗中表现最常见意义的程式,这些程式表示角色的名字、主要的行为、时间、地点等。如:“成长”中阿诗玛慢慢长大的描写:好囡阿诗玛,长到三月满,会笑脚蹦跳,妈欢喜两场。好囡阿诗玛,长到八月满,会做会爬了,会爬像耙地妈欢喜三场。┈┈好囡阿诗玛,长到七岁满,帮妈绕梭线,妈欢喜七场。好囡阿诗玛,长到九岁满,会帮妈煮饭,妈欢喜八场。以上叙述了阿诗玛的成长过
7、程。相似句式复踏竟达八次之多,节节相递,在舒缓的变化中,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的抓住这节奏规律,记住每一节叙述阿诗玛成长过程的关键句。也是通过这种“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记忆程式的运用,使我们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总体印象。2、比喻的修辞程式民间说唱文学特别是诗歌中,为了使听众增加感受,常常用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和传达,在《阿诗玛》中有许许多多贴切生动、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比喻,如珍珠宝石般镶嵌在长诗中,体现了撒尼人民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天空闪出一朵花”一章形容阿诗玛长得又白又胖的比喻:脸洗的像月亮白,身子洗的像鸡蛋白,手洗
8、的像萝卜白,脚洗的像白菜白。又如:小姑娘生下满三天,哭的声音像弹口弦,妈妈给她梳头发,头发像落日的影子。又如对热布巴拉的比喻:晒干了的樱桃辣,比不上狠毒的热布巴拉。还有用几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进行比喻,从各个角度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同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