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之前——姜涛诗评述评 余旸

“挥手”之前——姜涛诗评述评 余旸

ID:21367569

大小:2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1

“挥手”之前——姜涛诗评述评 余旸_第1页
“挥手”之前——姜涛诗评述评 余旸_第2页
“挥手”之前——姜涛诗评述评 余旸_第3页
“挥手”之前——姜涛诗评述评 余旸_第4页
“挥手”之前——姜涛诗评述评 余旸_第5页
资源描述:

《“挥手”之前——姜涛诗评述评 余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挥手”之前——姜涛诗评述评余旸第一只小板凳第一只小板凳2015-01-0518:30:36就严肃的诗评领域来说,1990年代一度繁盛的“诗人批评”现象虽然还在延续,学院内外诗人与批评家渐趋分化却成为基本趋势。高校教育的普及以及学术体系的系统化近二十年带来了可怕的后果;老一辈诗歌批评家中有限的几位,留在高校,率领及门弟子,孜孜地维持诗歌学术生产之余,偶尔从事诗歌批评也免不了学究气;更多人文学者,早年志于诗歌兼及批评,接受系统学术训练后往往移情专业另有追求,诗歌不过是青春期的幻梦而已;即使中文系出生的青年学者,研究对象理应为文学,也纷纷转向前景据说更为开阔诱人的文化或思想研究。条分

2、缕析的学院诗歌诗评时下变得萧条零落,并不意味着诗评热情的剧减:一茬茬翻新的年轻或已不再年轻的诗人们,聚会时依然津津于诗评论道,可他们既无义务,也无耐心去写作越发繁冗的诗歌批评,倒是发达网络提供了博客、微信、论坛等平台,为他们的评论热情带来了远比传统批评灵活方便的渠道与方式。诗人们惯于鄙夷介入学术生产链条的诗歌批评之颟顸,却又暗羡学院批评的从容与引经据典的雄辩,正如自视严肃的学院诗歌批评,不屑粗疏且过分热情化的网络点评,却也焦虑于学术体系自我吞噬的幽闭感。在当下以“活动”为基本特征的诗歌场域中,两者之间无论分合,看似也能融洽一团,区隔却是更为明显的事实。在上述粗疏勾勒的当代诗歌批评

3、分化趋势中,少有人像姜涛一样,轻易得穿越边界,同时在诗歌写作、文学研究与当代诗评三方面取得骄人成就,尤其在重要性逐渐降低且日益萎缩的当代诗歌批评领域,越来越突显出个人敏锐而高瞻的批评形象。大约来说,姜涛的诗歌批评,可以分为两个有所关联又区别的部分。从本世纪初介入“知识分子”与“民间写作”论争时开始,当代众多关键性的诗歌现场都活跃着姜涛的批评身影。他本人从来都不是这些现象、运动的始作俑者,却往往是对形形色色诗歌乱象探讨地尤为深刻者:无论是“下半身写作”(沈浩波等),还是“中产阶级趣味”(张清华),甚至包括了新近几年较有影响的“林(贤治)臧(棣)之争”、“王(敖)西(川)之争”,姜涛

4、都提供了别具一格、超越论争双方问题范畴而又深具批判意识的批评;除了持续地深入批评当代各类诗歌乱象外,构成姜涛诗评更为重要的部分,则是对当代最为重要的使人们进行的角度不一的评析。还在众多诗人批评家依然沉湎于“向历史的幸运跌落”的荣光时,姜涛已敏锐得意识到了“九十年代诗歌”之“历史意识”的暧昧性所在,而这,恰好构成其后十多年来困扰当代诗歌最为关键的滞碍:在指出“历史的个人化”呈现,也不能不是一种美学化的、风格式的介入后,姜涛进一步追问:恰恰在这里,在'历史'与‘语言’交汇的暧昧处,需要追问的是,'历史个人化'是否意味着不去追问历史维度的可辨识程度,只让'历史'自在地、神秘地隐没于风格

5、之中?就在同一篇文章中,姜涛发挥了他较为擅长的“症候”分析,出入文本内外,指出了西川长诗《致敬》存在的内在伦理困境:虽然庞大复杂的“历史”得到了揭示、包容,现实的矛盾、分裂感受通过一种语调、一种箴言的风格得到化解。但在“历史”得到呈现、包容的同时,承担、包容这一复杂“历史”的,仍然只是“那个博学的、满腹牢骚的、又对神秘失误保持敬畏的伪哲学家,一个被抽空了道德立场的'知识人格'化身。”(1)"历史的压力、社会性的困惑"转变为风格之间的张力,最终化解、释放于箴言体空洞的回声里。如果说,相比于西川试图与“历史”之间产生密切关联的诗人,陈东东无疑提供了另外的诗人类型:由于将写作自觉定位于

6、“演奏内心的音乐”,陈东东的名字已经代表了当代诗歌在语言“不及物”的卓越努力。在姜涛视野内,“对语言本体的沉浸”,作为一种激烈的抗辩意识,在与既定意识形态下语言秩序的疏远中,包孕着积极的政治意识。可是,当初由对“意义警察严加管束的语言看守所”进行“解禁”获得的“解放”之感,在世易时移的全球化的消费现实中,不幸却沦落为伴随着预言挥霍的激情而来带的“幽闭感”。(2)与之一体两面的,是欧阳江河,对于这一既迷恋时代公共主题又擅长繁复修辞的诗人,2002年时,姜涛尚还认为其带有享乐成分的“失陷的想象力”,不失为开启封闭在“修辞成规”中的语言活力的一条出路,十年后,姜涛则已揭示出“它”和资本

7、逻辑的同一性:“房地产不断透支我们的未来,词语不断透支我们的感受力和经验。”因此“从某个角度看,它们恰恰是资本运动的内在逻辑的一种修辞表现,恰恰是制造'盛世'幻想所需要的装置。”(3)源于“诗歌自主性”神话发展出来的”语言本体论“,遭到姜涛不遗余力地清理,并不意味着他就认同于那类操之过急缺乏辨析的笼统批判。比起犀利而尖锐的批判,姜涛似乎更愿意从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中呈现出当代诗歌可能性受制的基本社会结构。所以,在这意义上,对于批评对象,他往往表现出有风度的分寸感,在犀利的洞见之余不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