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丸制备技术

微丸制备技术

ID:21119097

大小:97.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19

微丸制备技术_第1页
微丸制备技术_第2页
微丸制备技术_第3页
微丸制备技术_第4页
微丸制备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丸制备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微丸制备技术第一节 概 述  一、微丸的发展及意义  微丸(pellets)是一种直径在0.5~1.5mm范围内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它具有流动性好,易填装胶囊,装量差异小。释药稳定、可靠、均匀等特点,随着现代微丸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微丸在长效、控释制剂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多。  我国很早就有微丸制剂,在中药制剂中,如“六神丸”、“王氏保赤丸”、“牛黄消炎丸”等制剂均具有微丸的基本特征。将微丸装入胶囊内给药最早出现在50年代初。1949年SmithKline和French等认识了微丸在缓释制剂方面的潜力,把微丸装入胶囊开发成适合于临床的缓释型胶囊制剂,使得微丸制剂得到了较大发展。目前,许多缓

2、释、控释胶囊剂如“Theo-24”(茶碱)、“康泰克”等都是微丸制剂,一些普通制剂也在逐步采用微丸制剂技术,如“伤风感冒胶囊”等。  微丸的最早制备工艺是手工泛丸,如中药水泛丸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起模、成型、盖面三个阶段,制备时,在药匾中加入适量的冷开水(或处方中规定的润湿剂),用刷子刷匀,撒入适量药粉,摇动和转动药匾使药粉均匀粘附在药匾上并被润湿,再用刷子将润湿的药粉由匾上轻轻刷下而成细小的颗粒,并在匾中反复滚动而成致密的小粒(母核),再加水使润湿,撒药粉使均匀粘附在母核上。滚实,如此反复,直至制得大小合适的微丸。该操作较繁琐,对成品中的主药含量,崩解度等较难控制,易引起微生物污染,

3、工艺条件难以有效控制。随着微丸的广泛运用,其制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促进及发展,各种制丸方法不断产生,生产工艺从最早的手工制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制备,目前已进入到全自动化制备阶段。  微丸的制备方法大体上可归纳成以下四大类:旋转式制丸,压缩式制丸,层积式制丸以及球形化制丸。其卡要制备技术归纳如下:    二、微丸种类及特点  (一)微丸种类  微丸种类主要包括:速释微丸,缓释或延释微丸。其中缓释或延释微丸包括:骨架型、肠溶衣型和不溶衣型微丸。  (1)速释微丸 药物与一般制剂辅料(如微晶纤维素、淀粉、蔗糖等)制成的具有较快释药速度的微丸,一般情况下,30min溶出度不得少于70%,微丸处方

4、中常加入一定量的崩解剂或表面活性剂,以保证微丸的快速崩解和药物溶出。  (2)骨架型缓释微丸 药物加脂肪或蜡类物质和其它难溶基质制成的具有缓释性能的微丸,通常无孔隙或极少孔隙,在胃肠道释放药物过程是:外层表面融蚀或磨蚀→分散→溶出。其释药方式通常符合Higuchi方程。  (3)肠溶衣型微丸 含药速释微丸用肠溶性高分子材料(如丙烯酸Ⅱ树脂等)包衣制成的在胃中不溶或不释药的微丸。较适合于对胃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在胃中不稳定药物(如红霉素等)微丸制剂的制备。  (4)不溶衣型微丸 药物普通微丸经包裹水不溶性高分子薄膜后制成的缓释或控释微丸,包衣膜中常加入一定量的水溶性物质,称

5、致孔剂,其作用是:当衣膜与胃肠道液体接触后,广泛分布在衣膜中的致孔剂便溶于水,在膜中形成无数微孔,水由微孔渗入丸芯,使药物溶解后,通过微孔慢慢扩散至体液中。其释药方式通常符合零级或一级动力学方程。  (二)微丸特点  (1)外形美观,流动性好。填装胶囊时,无需加入助流剂,比粉末、颗粒填装胶囊的重量差异小,较适合于复方制剂的制备,且可避免复方成分在制备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2)含药量大。微丸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外力的作用,使其内部较坚实,在填装胶囊时比粉末或颗粒有较大的装量;此外,根据制丸工艺,某些药物在微丸中的含量可达80%以上,因此,单个胶囊的最大剂量可达600mg。  (3)易制

6、成缓释、控释制剂。采用不同释药速率的多种小丸混合,可方便地调节药物的理想释药速度,加入适量速释微丸,可避免一般缓释、控释制剂体内吸收时滞问题。  (4)释药稳定。当微丸粒径一定时,具有较固定的表面积,且球体具有较好的抗压效果,在胃肠道蠕动挤压中不易破碎,释药面积较颗粒、片剂恒定,从而具有较稳定的释药速率。  (5)生物利用度较高。实验表明一般片剂在胃内的滞留时间通常为2~4h,而微丸则为4~6h,对在胃中、十二指肠上部有吸收区域的药物,微丸制剂比片剂具有较高的吸收百分率,生物利用度亦高。  (6)局部刺激性小。微丸比片剂在体内的分布面积大,对同等释药量而言,片剂易造成局部药物浓度过大

7、,产生局部刺激反应,微丸则以单位小丸广泛地分布在胃肠道中释放药物,有效地避免了局部药物浓度过大,降低了药物的刺激性。  第二节 微丸形成机理    一、微丸的结合力  微丸的量重要性质之一是具有较高机械强度,这一性质在制丸过程及其后续生产,如包衣和胶囊填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微丸缺乏足够的机械强度,在挤压和磨擦等外力作用下,微丸很可能破碎、磨损或变小。例如在包衣过程中,特别是在流化床设备上,微丸始终处于相互碰撞和与机械容器壁磨擦的状态中。因此,微丸必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