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域.doc

基于“场域.doc

ID:21099668

大小:67.6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9

基于“场域.doc_第1页
基于“场域.doc_第2页
基于“场域.doc_第3页
基于“场域.doc_第4页
基于“场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场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办公室(研究室)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提纲XX年,我部坚持把组工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论文联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显然是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什么是创新?如何进行创新?高校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实践社会学理论中提出了场域-惯习理论。笔者看来,高校校园就是一个场域,而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行为则是惯习的表征。在场域-惯习的理论下,如何构建起校园场域的创新文化,并通

2、过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惯习的生成,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1场域-惯习理论与高校创新教育场域概念中的高校创新教育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有着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1]高校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有着自身建设与发展逻辑、运行规则与规律。场域是一种客观关系的系统,“从分析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2]高校中的教师、实验员、科研员、管理者、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等都有各自的角色定位,相互之间在运行规则与常规之下结成

3、了相对稳定的客观关系网络。场域是充满互动的空间。布迪厄从来不把场域看成是静止不动的空间,相反因为场域内部各种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场域充满活力。在高校校园场域中,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互动,各自扮演着独立的角色,各种体的内部有竞争有合作,使整个场域充满了活力,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土壤。惯习概念中的校园创新教育惯习则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秉性系统”,对此菲利普•柯尔库夫解释道:“秉性,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生存客观条件和社会经

4、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3]高校校园的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给予学生学习、研究的基本素养与技能,并形成其持久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方式。惯习又是与客观结构紧密相连的主观性。在高校校园场域中,学生应该被认为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实习实践积累的经验建构成其自身的知识解构体系,并运用该体系的开放性,吸纳更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而生成持久的创新动力。惯习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每位学生在校园成长过程中,既分有学校给予学生集体共同的价值观,但同样因学生自身天赋、经历等不同,而出现独立

5、的个性行为特征和价值观,也只有异质性的群体才能保证创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场域-惯习理论中的校园创新教育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中,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客观性的场域为学生提供各种文化的成品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学生作为主体在客观性的校园场域中,是积极能动的,是主观性惯习的载体与体现。首先,场域和惯习是相互交织的双重存在,“实践理论要同时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化的双重过程”,学生作为主体,既是校园场域外在性内在化的承受者同样也是主体内在性外在化的建构者;同时,校园中的创

6、新教育既有校园不断革新传授内容与方式的过程,也是学生习得与否定再造的过程。其次,一个场域内部,场域与惯习之间存在“本体论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场域形塑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主体上的产物。学校要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来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这是高校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功能和其本质属性体现。另一方面,惯习则让场域的建构更加充满意义,“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4]。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通过惯习这个历史的、开放式的系统,积淀成校园创新文化,成为惯习

7、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形成构成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校园创新教育体系。第三,场域与惯习之间通过实践中介形成了一个动态系统。校园场域设置了创新教育的目的,为实现该目的,校园各种政策、制度通过各类主体的实践形成了相互交错的动态的关系系统,该系统利用主体的实践逐步构建成起创新的惯习体系。2创新的内涵与校园创新文化创新概念及其内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创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8、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大大增强。但是在人口暴增、资源短缺的境遇下,人类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创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般认为,“创新”的概念首先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指的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首次出现并运用。1995年,欧盟将“创新”定义为在经济和社会中成功生产、吸收应用新事物,提供解决问题新方法;不仅是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从众多定义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