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51878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9
《浅谈体育学困生的教育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体育学困生的教育方法:G807文献标识:A:1009-9328(2011)08-000-02 根据体育品德、体质发育水平、心理状态等因素把体育学困生区分为品行学困生、体质学困生、心理状态学困生等三种类型。并针对体育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激趣法、沟通法、互助法、竞赛法、冷却法、温暖法、鼓励表扬法、诱导法等教育“八法”和改变策略的“六个优先”,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八法六优先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发展。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2、许多体育教师可能更关注的是尖子生、特长生的培养,以及中等学生的教育工作,而忽略对一些体育品德、运动能力、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竞争能力差、缺少优势的学生——“学困生”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占班级人数比例虽小,但能量很大,如果不重点教育,不仅会导致其自身的落后,还会影响他人的进步。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和健康相结合”的大体育观指导下,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要尽可能地逐步缩小差生面,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运动的乐趣。这是体育教师的责任
3、,探索转化途径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本人结合平时的教育粗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找到症结,摸清成因 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的学困生。 (一)体育品德方面——品行学困生 是指体育学习成绩尚可,潜能较大,但品德习惯存在许多问题的学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考试制度的限制,很多家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重智育而忽略了质量教育。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些小聪明,有些学生学习还比较认真,但当着老师一面,背着老师一面;经常欺负弱小同学,坏主意不少;体育课上经常破坏器材,游戏中故意犯规,同学不喜欢他们,远离
4、他们,有时他们会感到孤独、失落。 (二)体质健康方面——体质学困生 体质学困生的几种自然表现:①身体肥胖,瘦弱型;②体弱、多病型;③运动能力低下型;④疾病先天型(先天型疾病等);⑤懒散、综合型。 他们的基本特点:因身体肥胖或过于瘦小及身体畸形,掌握运动技能较差,因而出现自卑倾向,活动时他们远远地看着或不主动进行结伴游戏。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同学取笑的对象,为游戏失败而承担责任。还有的因为技能或运动协调性较差,不能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动作要领和游戏规则,惧怕尝试新活动或是有挑战性的游戏,在体育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
5、容易的,而逃避那些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活动,喜欢跟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后面,依赖他人帮助,听从他人的安排。 (三)心理状态方面——心理状态学困生 心理状态学困生又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型:由于生理素质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差,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体育成绩提高较慢,在他们的动机中,失败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更多。 ②意志品质薄弱型:缺少毅力,怕苦,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400M跑、1分钟跳绳)难以坚持。 ③性格内向,缺少自信型:大都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不能充分表现
6、自己的能力。经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学生对自己缺少信心,原因之一是教师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或把他们的长处视为短处,有时视而不见,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 ④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型: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心理特点,对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自制力较差,受挫时表现为妒忌、诋毁别人,破坏课堂纪律,摔体育器材,骂人,有时还会哭。 以上这些学困生总体表现为:①运动积极性不高,对体育运动怀有恐惧心理,自暴自弃;②个性懦弱,意志力薄弱;③自尊心过强;④对于平日教师调遣反应冷淡,无动于衷的淡漠心理;⑤对于同学的态度反应有时有抵触
7、情绪,并且不露声色或反应过激;⑥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⑥孤独嫉妒心理。 二、寻求方法,积极教育 要教育好学困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学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自卑、孤僻等,由此产生的心理需要也会更多。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八法”教育。 (一)激趣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8、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 (二)沟通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原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