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新思路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新思路

ID:21005897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新思路_第1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新思路_第2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新思路_第3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新思路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新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新思路:新课标积极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致力于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全方位人才。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质疑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有过这样一句话:“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因此,我认为,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新课程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但传统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的给学生提供产生疑问的情景,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学生提出问题,也是老师解答问题,学生没有机会充分思考,相互交流来解决问题。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其着眼点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

3、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特的见解。老师要提供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呢?在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使学生善于发现学习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有价

4、值,老师都要鼓励,保护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保护提问的积极性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表现出感兴趣,即使是很幼稚的问题,也不要表露出轻视的态度,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凹凸一匀)的西瓜,若切开观察,可见其凹侧部

5、分的种子发育不良,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从果实和种子发育过程方面分析,将一无所获。若反过来从本质到现象逆向推理,使学生猛然醒悟到果实发育不良是因为缺乏种子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生长素所致。  2.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人人成才,而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特点是追求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其中非逻辑思维表现丰富,它无需严密,不讲逻辑,或者暂时说不出什么道理,但它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有很大的创新性,是一个创造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

6、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想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例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借肋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不但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巧妙的设问,在学生头脑中引发各种各样的新形象,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学习》的起草人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要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成长。课堂上教师要

7、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合理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实施课堂教学互动,培保护养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