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ID:20956359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8

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_第1页
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_第2页
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_第3页
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_第4页
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摘要: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应有之义,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诉求就是通向主体问性。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型,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超越单子式的主体性的必然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具备了通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展现的是真实的主体间性,它对引领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实践生成、普适化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主体性;主体间性    一、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分析    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第二次伟大转型,在这次转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由孤立的人向现实的人转型,也可以看到由虚拟的社会关系向现实的社会关系转型。主

2、体间性哲学思想的提出,不仅在哲学主题上意味着“现代哲学扬弃了近代主体性哲学”,“而且在哲学使命上也引发了由主客对立的主体性哲学向关注主客关系依存的交互主体哲学的迈进”。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神本到人本、由人本到以人为本的过程。但是,单子式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追求。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社会交往的广泛,一种更具体的以人为本思想彰显出来,这就是主体间性的以人为本思想,它超越了单子式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单子式的人引向多维式的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就是这种主体间性的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这种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体的理论表现形态。  

3、(一)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确立  以人为本思想深刻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命题,彰显了人的主体性特质。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里表征了一个深刻的含义,即人的主体性概念,而且这个论断是从认识论的维度上所得出的事实上的认定,它是在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界说主体和主体特质的,即人的主体特质是行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和创造的特性。不难看出,这种认识的确立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长期斗争的结果。  哲学史上曾出现精神主体论,黑暗的中世纪就以“以神为本”来漠视人的存在,到德国唯心主义大师黑格尔那里将“绝对理念

4、”这一纯粹精神属性的东西发展到极点。这种撇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必然性把主体看作是某种观念的、精神的本体,其理论观点必然是浓厚的唯心主义的注脚。  与精神主体论相对立的是物质主体论。依从这种观点,则逻辑地归结为:自然物质归根结底是最终的主体,甚或是唯一的主体,人往往被湮没或消融于自然物质世界中。物质主体论完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意志的力量,或充其量认为人只有无条件地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并严格遵循其中的必然性,才能在活动中显示出有限的主体性。这种观点充斥着浓厚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机械主义唯物论,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

5、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与理论的辩证综合。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出发,经由辩证的综合,阐明了相对于“神”与“物”而言,人的主体身份和主体特性是在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生成的本质特性,是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人的主体性的。  人的主体特性反映在社会历史领域集中地表现为人对历史的创造上:整个历史发展是一个物质运动的过程,是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作为物质运动的驾驭者、有意志的能动的主体的人

6、,其实践过程就是对人类历史创造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实践的观点和人的主体观是浑然一体的,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人是从事物质运动实践的人。正是人作为实践的人,以主体地位自居,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创造了人类历史,并使其成为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二)以人为本的主体性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之中的“本”,不是从本体论维度来界定的,而是从价值论维度来界定的。“以人为本”并非解释人是世界的本原,是派生其他物质形态的第一性,而是解释在物质世界中人是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从价值伦来讲。“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与价值目的上。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

7、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马克思对价值的界定可以看出,价值本身是个关系范畴,是一种完全的属人关系。在价值关系中,外界物通常为价值客体,而人被称为价值主体。在这一视阈下,价值与人的主体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的产生,是在价值客体(外界物)满足价值主体(人)的需要过程中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旨,或者说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做到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以人为本的主体性体现在价值取向上就是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塑造人;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