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中国哲学之“合知行”的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国哲学之“合知行”的特点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人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而且在创造物质生活的同时以自身观照慎思之,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翻开中国哲学史的画卷,圣贤哲人熠熠闪耀的思想智慧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综观他们的思想学说,我们可以概括出其注重“知行相一致”的思想旨趣。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哲学“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中国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常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入手处;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加以验证。即是,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己体察,而得到一种了悟;了悟所至,又验之以实践,
2、要之,学说以生活行动为依归”。一、学以致用--现实生活与精神反思相统一在儒学大师孔子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言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认为《诗》可以感发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可以群臣相切磋、交流、沟通思想感情,以达和谐的目的;可以怨刺上政,干预现实和批评社会。还可以赡养父母、侍奉君主。总之,《诗经》能给生活以极大的指导作用。他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把政务交给熟读了《诗经》
3、的人,但是这个人却不通晓明白;派他去出使其他的国家,却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提倡在外交场合中使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来作为外交辞令,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观点与立场。反对机械式的求学方式,而是主张将学问灵活地运用到外交、生活实践中去。同样,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即:博通是为了应用,然读书不能用,知而不能行,岂不是跟鹦鹉学舌一样?这是王充所坚决反对的。由此可知,哲人提倡对精神反思的结果、对真理知识的掌握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最大、最直接的效用。二、践以验学认识生
4、活与实践相统中国哲人的思想学说是以生活行动为依归的,故而所有的认识于生活实践,而又必然要回归于生活实践,以此来检验真理。这种鲜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态度不失为一种进步的思想。王充在《论衡》中提出的于“行”中见“效验”即鲜明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事有证验,以效实然”。“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干意繁说,众不见信。”王充继承和发展了荀况、韩非重视“符验”、“参验”的思想,对于各种知识和言论,坚持以“效验”来“订其真伪,辨其虚实”,即以不违反客观事实的实际经验作为判断认识准确与否的标准。朱熹也认为,行
5、是检验真知的尺度。他说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孔子甚至认为,“道听途说,德之气也”。没有结果实践去验证,而又去传播,这不是一种认真、诚实的态度,故而是一种不好的德行。三、思以尽美一探求真理与生活观念相统一哲学不是给予,而是启发。它的价值就在于启发人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现实生活世界,以求给人生“形而上”的问题一个合理的答案与解释。中国哲人创立各种学说,探求各种真理,其本质是为了寻求一种生活观念,以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中国哲学的“目的在于生活之迁善”。用一种高度概括的理论、豁达的胸怀;用诗意的、悲天悯人的眼光与情怀来
6、解释生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此所谓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所讲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意思是说,理解真理,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他追求一种“观乎其外,乐乎其中”的精神旨趣。孟子在《离娄下》中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也。”孟子的这段“深造自得“说引领我们进人一个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去就取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往而不自得乐。深究学问,厚积而薄发,故而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在这种”自得其道“的境界中,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
7、何庄子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人生追求与人格境界来作为人生解放的内在动力。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林语堂先生称“诗歌堪称中国人的宗教”。因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的诗卷深切地渗人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神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人们正是在诗意的思考中来探讨人生精神问题;用一种审美的思想来解释生活的苦难,以精神独居的追求来抗争世俗,以寻求解脱、升华人格。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以及体验生命的愉悦。四、
8、行以至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