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

ID:11228077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1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2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3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4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摘要:“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现代信息化发展之际,我国把“知行”观规定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行”观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它演进的历程散见于浩瀚如海的典籍里,指导着我们处理问题认识问题前进的方向。本文就从探讨从古至今“知行”观发展进程来理解和指导我们的“知行”。关键词:知行观,知,行中国古典哲学中认识论思想极为丰富。从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途经荀况、韩非、王充等,直到集古典唯物主义大成的王夫之,其唯物主义的传统从未间断过。伟大的革命

2、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我国传统的知行关系理论作了新的发展。毛泽东从历史遗产中吸取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并以马列主义认识论观点为指导.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丰富经验,撰写了光辉的哲学巨篇《实践论》。从而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哲学中带有根本性的知行关系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就使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达到了中国思想史的高峰,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指引中国革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一.先秦时期的知行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这就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经验、先于实

3、践而存在的,而不是从实践中来的。这是一种荒谬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此后儒家的孟子、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行高于知,知明而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观点,对“知行”观作了新的发展,并建立了第一块里程碑。墨翟在先秦哲学家中,是第一个运用经验论反对先验论的哲学家。他在知行观上强调实践,注重感觉以及历史经验、众人的直接经验和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并把它作为检验“知”的标准,将“知行”和检验标准分开。他说,“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有,必以众之耳目之实。”(《墨子·明鬼下》)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自己的感官所能感觉

4、到的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具体的实际活动.才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墨翟肯定一切知识来自“耳目之实”的闻见。但是他太拘泥于感觉经验而不能将他升华,使“知行”观停留了下来。二.汉唐时期的知行观汉代的董仲舒知“天意”、“天志”,提出通过阴阳入出,虚实之处,以观天之志,辩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以观天之道,再通过“内视反听”以了解“天之意”。他运用“察”,明了事物的规律然后用思维得到“知”,其认识事物的方法,对“知”是怎样产生的有积极意义。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他们将思辨引入“知行”学说。早期的佛学是“空洞其怀,无知无识”,主张通过修行“转知成智”,在宗教的

5、实践中获得佛的智慧,修行成佛。在修行中强调“止、观”,“止”是禅定,即不怀杂念,“观”就是对由“心”这一空寂体和本体产生的现象进行认识,相辅而行即可达到涅槃的境界。为了佛法传播,禅宗六祖提出不要修行,不要繁琐仪式,只要思想觉悟,领会本性,一听说就知道说的什么,顿见真如本性便能成佛。这种广为流传的“顿悟法”就是一种“闻知而行”的心法,它开了“知行合一”的先河。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宋明以来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相当广泛的论争,各派哲学家都对知行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是在“知行”观发展研究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张载、程颐、程颢

6、、顾炎武等大家探讨的基础上,对“知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而发展为占领社会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的学说,他认为,知是行的根本,必须先有认识,有了认识,自然会照着所知去做,如果没有认识就无法行动。他说:“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的浅。饥而不食鸟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不知。”(《遗书》十五)他认为,人不吃有毒的东西,是欣慰知道它有毒;人不向水火里走,因为深知水火能致人死亡。由于强调“知”的作用,程颐还提出了行难知易的观点。他说:“非惟行难,知亦难也。《书》曰:‘知之非艰,行

7、之唯艰’。此固是也,然知之亦艰难。”(《遗书》十八)北宋时期的朱熹在二程格物致知观的指导下,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知先行后”的命题,提出了“理会践行、行重知轻、力行为重、知行统一”乃至互发的观点,旨在说明知来源于固有的田里,禁锢甚至扭曲人欲,践行固有的道理则是天经地义的。他谈到知行问题时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语类》卷九)。他所说的知指封建时代的学问.他所说的行指封建道德实践。朱熹所讲的“知行常相须”.知是第一的,行是第二的。他的“知先行后”说是根本颠倒了人的认识过程的唯心主义说教。明朝的王守仁,则提出“知行合一”说。他提

8、出了“心即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要知行合一”。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即是行,行是知之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