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药巴戟天源流考证

南药巴戟天源流考证

ID:20439428

大小:6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2

南药巴戟天源流考证_第1页
南药巴戟天源流考证_第2页
南药巴戟天源流考证_第3页
南药巴戟天源流考证_第4页
南药巴戟天源流考证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药巴戟天源流考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药巴戟天源流考证:陈彩英,詹若挺,陈蔚文【摘要】  通过考查有关记载巴戟天的古代文献,结合近代对巴戟天古代文献研究的成果,进一步考证了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巴戟天植物品种、性味归经与主治功效、采集与炮制三大方面的历史源流。从历代本草来看,巴戟天的产地有巴蜀、江淮两个地区,但均以四川产地为优;巴戟天的品种从古至今的产地和品种发生了变化,古代药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现今所用入药植物巴戟天在分类系统上具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巴戟天性味在历代本草记述均以甘、辛、微温为主;药用归经以入肾经为主,偶有入脾经、胃经

2、、心经、肝经者;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为其主要功效;治疗病种主要以男子病为主,主治男子阳痿遗精,同时主治风湿痹痛、水肿、筋骨痿软以及女子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等。巴戟天采集以二月和八月为主。历代有关巴戟天的炮制方法中,大多要求先除去其木心,可用枸杞子汁、金樱子汁等炮制,或采用酒制、米制、面制、盐制、油制、炒制等。【关键词】巴戟天;主治功效;采集;炮制;南药;考证   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nacanthusofficinarumHuang,药材现称鄂西巴戟天或恩施巴戟

3、天。但徐利国[16]、郑仰铁[17]的考证则认为归州巴戟天应为铁箍散Schisandrapropinqua(orindaofficinalisHoorindaofficinalisHow的干燥根。巴戟天今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且以广东产为地道药材。巴戟天在广东作为药用已有200多年历史,已成为我国南方“四大地道”药材,也是广东“十大广药”之一。清末·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20]记述:“巴戟肉广东出者肉厚骨细,色紫心白,黑色者佳”。陈仁山《药物出产辨》[21]云:“巴戟天产于广东清远、三坑、罗定为

4、好,下四府、南乡等地均次之,西江德庆系种山货,质味颇佳,广西南宁亦有出”。药典所列正品茜草科巴戟天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为“新兴品种”,可以取代古方中原相应同名品种。古代记载之巴戟天与今用之巴戟天大相径庭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因气候变迁,使植物分布区由北向南缩小,产区改变;另一方面,可能因历代本草缺乏现代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绘图失真,记载不甚准确所致。  2应用历史与药用价值  巴戟天于两千年前已作为药用。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2]:“味辛,微温,生山谷,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

5、中,增志,益气”,列为“上品”。其对巴戟天的元性味、功用已有较详细记载,且与现代巴戟天的性味、归经、功用相近;以后历代对巴戟天性味、归经、功用均有更深入记述。  21巴戟天性味历代本草自《神农本草经》起,对巴戟天性味的记述均以甘、辛,微温为主,与现行药典(2000年版药典一部)的记述相同。《名医别录》[3]云:“味甘,无毒”;《新修本草》[5]、宋《开宝本草》[11]均谓味辛、甘,微温,无毒;明《本草蒙筌》[8]:“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22]:“味辛甘,性微温,

6、无毒”;明·张介宾《景岳全书》[23]:“味甘微温,阴中阳也”;清·汪昂《本草备要》[24]:“甘辛微温”;清·黄宫绣《本草求真》[25]:“辛甘微温”。表明巴戟天之性味古今无大变化,这是其药用功效一直沿用的基础。  22巴戟天药  用归经历代本草记述巴戟天药用归经始终以入肾经为主,偶有入脾经、胃经、心经、肝经者,与现行药典(2000年版药典一部)主入肾经、肝经基本一致。最早记述见宋《图经衍义本草》[9]:“专入肾家”。归经专入肾,表明药用尚限于肾经。至明代有入脾之说,如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

7、》[22]:入脾、肾二经。但到清代,入脾经之说已鲜见,而是增加了入心经、入肝经的记述,如清·陈士铎《本草新编》[26]:“入心、肾二经”;清·叶桂《本草经解》[27]:“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清·汪昂《本草备要》[24]:“入肾经血分”;清·张璐《本经逢原》[28]:“肾经血分及冲脉药也”;清·黄宫绣《本草求真》[25]:“巴戟天专入肾。……巴戟肾经血分药也”。清代的入肾经、肝经、心经之药用更接近现代药用,且符合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现代药理研究已从多方面反映出巴戟天的补肾、护心、护肝作用。  

8、23巴戟天主治功效  早在两千年前巴戟天已作为药用,其主治功效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2]。2000年版药典一部归纳其主治功效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可见最早的药用功效一直沿用至今,表明古今药效用法基本一致,这从历代文献记述可见一斑。《名医别录》[3]、宋《开宝本草》[11]均谓其治“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唐·甄权《药性论》[29]:“能治男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病人虚损,加而用之”;五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