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对梅尧臣诗歌接受

黄庭坚对梅尧臣诗歌接受

ID:20376730

大小:4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1

黄庭坚对梅尧臣诗歌接受_第1页
黄庭坚对梅尧臣诗歌接受_第2页
黄庭坚对梅尧臣诗歌接受_第3页
黄庭坚对梅尧臣诗歌接受_第4页
黄庭坚对梅尧臣诗歌接受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庭坚对梅尧臣诗歌接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黄庭坚对梅尧臣诗歌的接受[摘要]:黄庭坚是宋代梅尧臣诗歌接收史上的重要一环。他是宋代诗人的代表人物,把宋诗推向了发展的高峰。黄庭坚诗歌崇学尚典,注重对历代前贤诗歌的博采与融通。就本朝诗人而言,他对梅尧臣诗歌的接受尤为明显。无论是诗歌取材,还是写法技巧,乃至审美趋向都深受梅尧臣的影响。可以说,黄诗承袭着许多梅诗的因子,诸多方便都是沿着梅诗的特性顺延发展的。[关键词]:黄庭坚梅尧臣接受宋诗宋诗至苏轼而大放异彩,已无争议。苏轼用他那超乎常人的想像力和如万斛泉涌般不择地而出,行乎所当行、止乎不得不止的天赋才情和奔逸绝尘、挥洒自如的万端笔力,打破了唐诗追求情景

2、交融的惯性,破除了兴象交融的传统范式,充分发挥了宋诗的特色,把宋诗发展推向了顶峰。然,如从对后世特别是宋代诗坛的影响力来看,苏轼却没有出其门下的黄庭坚深刻。如果说,苏轼的主要作用在于“破”的话,那么黄庭坚则在于“立”。相对于前者,后者的作用是建立了宋诗创作的合规范性,给后来学林进入诗歌这一神圣的艺术殿堂以一种有门径可寻的喜悦。黄庭坚作为被尊为宋诗坛上活动长达二百多年并一直影响到清末同光体的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最终定格了独具风貌的宋诗创作范式。其实,黄氏是在沿着梅尧臣开拓的宋诗道路上前行的,他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梅诗的影响。一、黄庭坚对梅尧臣的批评。

3、黄庭坚对尧臣批评语句虽不多,但赞许的态度却很明朗,关注的角度也很显明。《跋雷太简梅圣俞诗》云:“余闻雷太简才气高迈,观此诗信如所闻也。梅圣俞与余家妇有连,尝悉见其平生诗。如此篇是得意处,其用字稳实,句法刻厉而有和气,它人无此功也。”①梅尧臣与黄庭坚的关系,据元陆友《研北杂志》云:“谢景初师厚,希深之子,诗极高。豫章黄鲁直娶其女,而师厚之姑归梅圣俞。其渊源所以从来远矣。”②山谷娶谢师厚女,而谢师厚又是梅尧臣的内侄。山谷所云“与余妇家有连”当是不假。材料中,黄氏曰“句法刻厉而有和气”,即是赞美梅尧臣注重炼字、炼意和讲究句法。通过锻炼而达到诗境的浑然与圆熟

4、,从而构成一种圆润的风格美。另外,在《梅圣俞赠欧阳晦夫诗》中又云:“余三十年前钦慕圣俞诗句之高妙,未及识面而圣俞下世。二十年前官于汝州叶县,闻欧阳君学诗于圣俞,又得赠行诗,而叶人能诵其诗。欧阳君已行,又不及识。元祐已巳庚午,乃见欧阳君于京师……用圣俞之律作诗歌数千篇,今世虽已不尚,而晦夫自信确然。”③可见,庭坚对圣俞倾慕之心实存已久,早已把他当作诗歌创作的楷范。“诗句之高妙”不仅指出了用字之妙、炼字之精、句法之稳,也点明了经过锤炼后呈现的一种圆润神韵与浑熟气格相融的境界。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梅诗的批评和关注主要侧重于艺术技巧及风貌等方面。山谷的批评

5、对尧臣来说,反应了他的艺术成功;对批评者来说,揭示了自己的审美追求。6他的赞扬并非完全出于对长辈敬重的溢美夸浮之语。评价确实符合实际。尧臣作诗十分注重锻炼,吴曾《能改斋漫录·著述须待老》载:“前辈未尝敢自夸大。宋景文公尝谓:‘余于为文,似蘧瑗。瑗年五十,知四十九年非;余年六十,始知五十九年非。其庶几至道乎?’又曰:‘余每见旧所作文章,憎之必欲烧弃’。梅尧臣曰:‘公之文进矣,仆之为诗亦然。’”[1](P232)张鎡《诗学规范》也载:“梅圣俞尝云:‘诗句义理虽通,语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赠渔父云:“眼前不见市朝事,耳畔惟闻风水声。”说者云:“患肝肾风

6、。”又“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本谓诗之好句难得,而说者云:“此是人家失却猫儿”,闻者以为笑。’”[2](P7520)尧臣强调语句的精确,注意句眼的锤炼,他力戒词语的俗气、直白与靡弱,寻求一种气格的刚健和言意的浑合。炼字的目的在于达意,意图通过准确的字句把心中之意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所炼者在于事与象,并非仅于文字,而事与象包含主观情感”[3](P191)。尧臣不是玩弄文字的工巧,而是在“意”的领涉下,寻求形式的工整。他主张意到为先,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到者,斯为善也。”④《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三》载:王直方诗话

7、云:“或有称咏松云:‘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者,一僧在坐曰:‘未若云影乱铺地,涛声寒在空。”或以语圣俞。圣俞曰:“言简而意不遗,当以僧语为优。”⑤“意”是文章的统帅,炼字必先有意。也可以说,炼字实上亦是炼意。刘禹锡所云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即是此意。透过上述的种种材料可知,尧臣主张锤炼并不代表提倡形式主义,而是强调言与意的统一,即炼字与炼意的结合。试看《春寒》诗: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蝶寒”、“亚树”二联最妙。不妨先看颈联,前一句“亚树青帘动”写风。“亚”通“压”,压

8、着树的风把青帘吹得飘摇乱动,可知风势之猛;后一句写雨,“依”,说明云层很低。片雨低压着山,雨说到就到,可见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