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6536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黄庭坚对杜甫诗歌接受及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庭坚对杜甫诗歌接受及创新内容摘要:师古与创新在宋诗学里是一对反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合题。作为江西诗派名副其实的开创者和三宗之首的黄庭坚,特别强调对古典尤其是唐诗的尊崇和模仿,就“转益多师”而言,他选择了杜甫作为终身推崇仿效的典范,在诗歌形式技巧、思想内容、人格精神等方面不遗余力地学习杜甫,更重要的是能根据时代和个人特点进行创新,特别是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最终自成一体,从而在北宋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关键词:黄庭坚杜甫接受创新6众所周知,杜甫被尊为“诗圣”,杜诗被称为“诗史”。实际上,杜甫生前命途多舛,死后很长时间包括整个中晚唐时期都是孤寂寥落的。他被推尊为“古
2、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王安石、苏轼尤其是黄庭坚对杜诗的推崇和发扬,在宋人由“爱李尊韩”向“宗杜”风气的转变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庭坚是一位极富个性与追求的作家,在唐代诗人,甚至在历代诗人中,他最推尊杜甫,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①并从各方面接受和学习杜诗,在格律和技巧、思想内容到人格精神上都极力钦仰和仿效。正如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三中所说:“老杜为唐诗之冠,黄庭坚陈为宋诗之冠,黄庭坚陈学老杜也。”任何一门艺术都涉及到模仿和创造、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诗歌也不例外。师古和创新是宋诗学的一对深刻的命题和关键词,后来也往往成为诗学家们
3、评价宋诗较之唐诗优劣的标准和法则。杜甫作为现实主义史诗上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除了诗艺的高绝,更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作为大写的“人”的站立和一种忧国爱民精神的不息。黄庭坚所生活的时代及个人遭际与杜甫有着较大的不同,使他的思想深度逊于杜甫,但他却在诗歌的形式技巧方面接受杜甫的同时,求新求奇求变,成就自己独特的“山谷体”。总之,黄庭坚对杜诗是既接受继承又创新发展的。一.形式技巧正如莫砺锋所言:“黄庭坚与苏轼同样生活在由宋承唐的历史时期,他们驰骋于诗坛时都承受着唐诗的巨大压力。然而苏轼的才力沛然有余,他无需标新立异,就能‘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瓯北诗话》卷五),黄庭坚的才力不如苏轼,却有‘自
4、成一家’的雄心,这样就不得不走一条可以求新求奇的创作道路……”②同时,由于黄庭坚的出身、学养、气质和时代境遇与杜甫不同,因而他侧重的不是像杜甫那样为君国而“愁吟”,去深刻揭示社会现实生活,而是从学习杜甫的艺术和技巧上,寻求变格和创新。6首先,黄庭坚坚持师古但不泥古,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由于宋诗理性冷静、平淡直露总体特征的影响及个人诗才的有限,黄庭坚选择的不是像苏轼那样以才胜,而是以巧胜。他通过学杜,在吸收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较完整的诗歌创作方法,提出在诗歌创作中要“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这些可以说是黄庭坚对前人经典尤其是杜诗的总体态度的概括,即既继承又发展。在惠洪《冷斋夜话》卷
5、一记载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是指就古人诗意而加以点化以造成新的意境。黄庭坚学少陵,就是想尽量做到“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用有限的诗句,表达更多的意义。“夺胎换骨”是侧重于诗境、诗意上的因旧生新。其总的要求是在词语上推陈出新,办法则是在前人传统的基础上或在词意上出新,或在用语上争奇避俗。同时,黄庭坚在《再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6万物,虽取古人之陈眼入于翰墨,入灵
6、丹一点,点铁成金也。”“点铁成金”是一种汲取经典书面语言以熔铸诗歌语言的方法。从“铁”到“金”熔铸过程,就意味着诗歌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锤炼而成,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一向为学界所推崇,在语言的锤炼上,有他独到之处,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黄庭坚精于炼字,就是受到杜甫的极大影响。在《与孙克秀才》中说自己学杜诗句法音律并示之于人:“诗已遍观之矣,词章清快,易得可学之才也。请读老杜诗,精其句法。每作一篇,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乃自成一家,不徒老笔研、玩味岁月矣。”③不同于杜甫提炼人民的语言融入诗句中和将民间的方言、俗语点化入诗,黄诗的炼字,
7、主要以新警为特征,造成一种陌生感,往往以一字之新,提全句之神。仍是一种“以故为新”的技巧方法。6其次,黄庭坚学杜诗技巧在于用典方面。典故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典故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用典在宋代诗歌中尤为常见。因为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宋诗已不复唐诗的高昂豪迈的气度,而是呈现出精思内敛的特征,由主情向主理转向。因此,宋诗创作更加追求诗歌形式的精琢与完善。多用典故成为宋人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