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盐道的说法

对盐道的说法

ID:20357277

大小:8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1

对盐道的说法_第1页
对盐道的说法_第2页
对盐道的说法_第3页
对盐道的说法_第4页
对盐道的说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盐道的说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它时而粗壮,时而细瘦,时而朴实平直,时而蜿蜒曲折,如龙蛇扭动,千姿百态地向远方伸展而去,又通过无数的大路、小径,连结各府州县的千村万落,千家万户。虽然时过境迁,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古道依然,仍那么古朴,那么浑厚…… 对盐道的说法    因为使用运盐工具的不同,对古盐道运盐人就有了如下的说法:濯水的“背子”、务川的“挑子”、思南的“夺子”。洋岗河以下的人运盐是用背篓背,用圆盘打杵息气,务川以上的人运盐用扁担挑,两头各放一半货物,用肩挑。思南的夺子比扁担要粗长一些,中间有一个肩包,放的货物时前轻后重,倾斜放在肩上,前低后高,有个连伸打杵,下杵在地,上抵在肩包上,可

2、以休息换肩,约走5华里要蹬稍(休息)约半小时左右。在段路中叫背的为“背老二”、挑的为“挑子客”、扛夺子的为“夺子棒”。流传于盐道上的山歌清早起来收拾收,收拾胆子下江口;粮物山货运去卖,背起盐巴回贵州。小妹路旁开客栈,油炒蛋饭香又甜;请你客人进我店,又好相逢又好连。江口上来梨子坪,背脚辛苦贵州人;吃过多少油炒饭,丢出多少嫩夫人。四川有个留郎妹,贵州有个望郎回;力钱用在妹身上,家妻未得一分文。古道背力路不平,双手要把打杵稳;走出多少冤枉路,会出多少明白人。古道盐路石头多,翻山越岭爬大坡;紧紧握住背打杵,经常注意自己脚。古道山峦又险恶,人多谈笑多快乐;但要请你注意点,唱起山

3、歌容易过。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莫看我的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背力汉子是个棍,不够帮助铺子挣;贤妻望郎拿钱转,郎回家中是光棍。我们奉劝下力汉,不要上当去受骗;早出晚宿多辛苦,为养家口来挣钱。古盐道考人的古迹    问:有八斤重的“吹火筒”在哪里?    答:在五里垭,用火枪筒子做的。    问:“人由桥脚过,水由桥上流”在哪里?    答:在回隆场到蔡家坪之间,水由岩上流下来,人由岩龛过。    问:“有个石土地一眼望到贵州”在哪里?    答:在碑鸡坳,土地的脸面向贵州。    问:“有几十人抬不动的石碓窝”在哪里?    答:在酸梨坡李家屋内老石头上打

4、的。    问:“在洞内出来一个大官人,手捧着大印在哪里”?    答:在石桥子对面岩上。    问:有个“冉大烟杆儿”在哪里?    答:在酸泥坡冉家。古盐道上的一些传说故事    在四川有个“贵州水井”,它的来历是在民国时期,贵州有几个“背老二”走到沟边(地名)及大梁子(地名)之间蹬稍(休息),路边有一口水井,因是热天,他几个便在井边取井水洗脚、洗手,被那里的村民发现了,来找到他们,说他们把井水搞脏不能用了,要十吊钱卖给他们,这几个“背老二”左说右说不行,只好凑足十吊钱买了水井,从此管这水井叫“贵州水井”。    在白泡坨对面岩上有个“断脚杆”石影,人们说,从前有

5、一个男人,在国家坝(地名)把别人的姑娘背起走了,那里的人们拿着火枪追赶,他跑不赢,就从那岩上爬上去,背一火枪打断了一只脚挂在岩上,传至如今。民国时期,有一个男人背米去江口卖,他走小路经过十二盘(地名),回家来后他对妻子说:“这回十二盘吃够了”。妻子说:“我在家这么节省,你却一顿吃十二盘,下次我也要去”。不久那男人就叫上妻子一道背了几十斤米,走到新路口,下走十二个石窖窝,走完一个窝,男人就说“我们吃了一盘”,把十二个石窝走完,就说“我们吃了十二盘”,妻子被男人哄了,从此女人再也不去了。思南、德江、凤冈到江口运盐一直到民国31年,务川到江口运盐一直持续到1958年务川通车

6、。江口在唐朝时设过县,名信宁县。亘东西勾连南北的古盐道,纵横延伸于川陕鄂数省市。从巴山地区运来大量食盐,通过镇坪古盐道运往各地,盐道遗址就掩藏在山林中,它是通往陕南、关中和鄂西北的唯一通道,被人喻为“南方的丝绸之路”,也被列为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盐,乃百味之首。今天的人们早已淡忘了食盐的意义,更少有人去考问食盐的来路,那些位于崇山峻岭中的盐厂盐道也已被废弃忘却。  在陕西最南端的镇坪县,一条纵贯全县长达百余公里的古盐道却被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在这里人们对盐的记忆尤为深刻,至今还流传着“盐比黄金贵”,“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巴盐既出,天下索求

7、。”的说法。在镇坪县,随意询问一位年龄在70岁以上的当地老人,大部分人都曾背运过食盐,这种经历一直持续到1972年国家碘盐供应为止。由于运盐路途异常艰辛,数十年后,这些老盐夫们仍记忆犹新,感慨颇多。  据多年研究古盐道课题的镇坪县文化馆馆长邹蔚鹏讲,重庆巫溪县大宁河生产的泉盐,通过镇坪古盐道运往陕南和鄂西北,而且是唯一的通道。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古盐道,运出的食盐养育了汉中、商洛、安康及湖北竹溪、竹山、房县等数以万计的民众长达2000多年,这是一条数百万人口的生命线,也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大动脉。盐道历史悠久,来自各地的挑盐者将不同的文化习俗沉淀在了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