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

《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

ID:19271722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8

《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_第1页
《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_第2页
《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_第3页
《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_第4页
《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华世纪坛的构造及各部分的象征意义。弄清作者的参观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识字的方法独立识字    2、查找相关的图片,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体会文中描写中华世纪坛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世纪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难点。    1、了解中华世纪坛的构造及各部分的象征意义。    

2、2、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之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在我们的首都北京有那些名胜古迹?  2、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  3、老师出示文中中华世纪坛的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4、指反馈,评议。  5、老师导言;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下这雄伟壮观的中华世纪坛。  6、板书课题,学生的课题,知识生字;坛。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中华世纪坛的地理位置。  1、老师导言:你们要想参观中华世纪坛,得先弄清楚它在北京的什么地方才行!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3、反馈说说中华世纪坛的地理位置。  4、结合学

3、生说的老师板书方位,让学生感知中华世纪坛的地理位置之好。  5、学生练习朗读课文中的第一段的第二句话。  6、引导体会“临接望依”四个词的准确、性象、精当。  7、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参观中华世纪坛的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每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评议正音。  3、结合每段的的朗读,说说每段所介绍的对象。  4、学生画出各段中描写作者参观路线与参观对象的句子。  5、指名反馈说句子,集体评议。  6、齐读句子,说说作者共参观了中华世纪坛的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参观的?  7、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4、内容。  四、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1、老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世纪坛玉渊潭中央两侧创造长宽探针统一  历史构成圆形组成电视台艺术馆  2、齐读生字,词语。  3、说说这些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重点强调。  5、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抽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指名说说: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先后参观了中华世纪坛的哪些地方?  3、老师导言:就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足迹走一走,看一看这些地方吧。  二、学习课文,认识中华世纪坛  1、整体入手感知。  (1)学生读课文:想一想

5、课文主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介绍中华世纪坛。  (2)反馈评议。  (3)引导理解这段话表达的意思。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2、分段学习、认识、体会。  (1)文中哪些地方是介绍中华世纪坛的壮丽景象?哪些地方又体现了中华世纪坛是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永恒纪念?  (2)指导学习第二段。  ?思考:在这段中哪些地方写景观壮丽?哪些地方写纪念文明?  ?指名反馈,评议。  ?出示相关课件,认识文中描绘的中华世纪坛的圣火广场上清水流淌、圣或跃动的壮观景象。  ?简介长江,黄河以及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两个象征意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总结学法,

6、引导自学。  ?学生回忆刚才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运用学发,同桌自学课文三、四、五段的内容。  (4)分段指名反馈、评议、交流。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3、引导谈体会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介绍,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世纪坛的壮丽及它对祖国悠久文明的纪念?  4、学生自由发言,评议。  5、老师小结,引导学生再次感悟作者的参观顺序及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绘,介绍的写作方法。    板书:       圣火广场     中华世纪坛   青铜甬道  壮丽

7、景观       圆形坛体  永恒纪念       世纪坛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