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

ID:17811591

大小:9.73 MB

页数:77页

时间:2018-09-06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_第1页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_第2页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_第3页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_第4页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血栓形成定义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异常血凝块的过程,生成的血凝块即血栓。血栓局部脱落流至前方血管内堵塞部分或全部管腔,导致血栓栓塞。血栓组成成分:血细胞纤维蛋白动脉血栓高流速下形成,主要由血小板聚合物、微纤维包裹组成,也称为白色血栓。静脉血栓血流淤滞区形成,由散在或夹杂的纤维蛋白和大量的红细胞组成,血小板含量相对较少,也称为红色血栓。血小板功能:①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②维护血管壁完整性数量:(15~35)×104个/uL存活时间:7~14天血小板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止血和血栓形成血管血管收缩凝血因子凝

2、血因子活化,凝血酶原成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成为纤维蛋白三个步骤血栓形成机制血管壁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外伤、细菌病毒感染、内毒素及免疫复合物血小板激活II型高脂血症、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释放功能增加血流粘度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改变;血管局部狭窄,分叉动脉瘤、静脉曲张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溶血性贫血、糖尿病、肝病、DIC、妊娠HP、口服避孕药、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血小板结构外周区:合酸性粘多糖、糖蛋白,可特异吸

3、附血浆蛋白,与粘附、聚集有关溶胶凝胶区:相当于胞浆,含微丝、微管细胞器区:包括多种颗粒,与分泌、释放有关致密颗粒(含ADP、ATP、5-HT、CA等)α颗粒(β-TG、PF4、凝血因子I等)溶酶体(含水解酶)线粒体(ATP代谢库)小管系统:致密小管(AA代谢部位)开放小管(物质交换通道)电子显微镜下的血小板形态示意图血小板的三大生理特性1.粘附2.聚集3.释放血小板生理特性——粘附当血小板受到某些刺激时,形态改变,在体内则迅速粘附于血管内皮下组织粘附反应:膜糖蛋白(GP)与多种粘连蛋白(如vWF、凝血因子I)相互作用粘连蛋白--GPIb/

4、IX受体--GPIIb/IIIa受体粘连蛋白介导的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反应——聚集诱导剂:ADP、Adr、TXA2、AA、Thr、Coll血小板+粘连蛋白粘连蛋白Ca2+血小板GPIIb/IIIa血小板GPIIb/IIIa血小板生理特性(二)聚集:血小板相互粘连的现象。——释放血小板释放颗粒内容物和活化中产生的代谢物:ADP、5-HT、vWF(范氏因子)、PF4(血小板因子4)、纤维蛋白原、Ca2+、蛋白水解酶等血小板生理特性ADP、Coll、AA↑cGMP——环磷酸腺苷系统AC环化酶ATPAMPcAMP5`-AMPPDEcAMP↑→↓血小板

5、聚集AC兴奋剂、PDE抑制剂cAMP↓→↑血小板聚集AC抑制剂、PDE兴奋剂cAMP↓胞浆[Ca2+]↓PLA2、PLC激活cGMP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与cAMP相反:血小板功能调节TXA2活性:↑血小板聚集,缩血管,↓cAMPPGI2活性:↓血小板聚集,扩血管,↑cAMP——前列腺素系统(PGs)coxColl、Thr、Adr血小板膜磷脂AAPLA2、PLCAAPGG2、PGH2PGD2、PGE2、PGF2TXA2(血小板)PGI2(血管内皮)TXA2/PGI2平衡失调可引起某些疾病,特别是血栓栓塞性疾病血小板功能调节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P

6、G的代谢膜磷脂花生四烯酸PGG2PGH2TXA2PGI2血小板 聚集TXA2合成酶(血小板)PGI2合成酶(内皮)磷脂酶环加氧酶↑cAMP↓Ca2+↓cAMP↑Ca2+++--PLA2、PLC激活、血小板聚集等均需Ca2+参与Ca2+将纤维蛋白原结合到血小板膜(GPIIb/IIIa)Ca2+的许多作用通过胞内钙调素(Cal)发生Ca2++Cal Ca-Cal复合物,调节血小板活性——钙、钙调素系统血小板功能调节促进血小板聚集的因素1、二磷酸腺苷(ADP)2、血栓烷A2(TXA2)3、5-羟色胺(5-HT)4、组胺5、切应力的改变6、部分前

7、列腺素(PG)7、其它因素抑制血小板聚集因素3、ADP、TXA2、5-HT抑制剂等1、cAMP(环磷酸腺苷)2、部分前列腺素(如PGI2)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环氧化酶抑制剂氯吡格雷: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剂沙格雷酯:5-HT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选择性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不同的抗血小板作用机制GPIIb/IIIaGPIIb/IIIa血小板5-羟色胺肾上腺素PAF凝血酶ADPTXA2胶原纤维蛋白原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腺苷ADPAMP前列环素西洛他唑摄取沙格雷酯前列腺素制剂cAMP阿司匹林(aspirin):环氧酶抑制剂抑制C

8、oll、AA等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抑制cox,阻断AA代谢和PGG2、PGH2、TXA2产生使cox乙酰化,并持续5-7d血管内皮细胞cox也被抑制,但敏感性比血小板低,且36h即可恢复,故明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