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871308
大小:22.8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5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的分析及对策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的分析及对策初探摘 要:企业的竞争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工厂就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这段话,更是道出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重要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所在,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能否发挥其最优化的使用价值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当前,随着国内用电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电力行业改革的日益深化,供电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原有的人力资源储备和管理水平很难适应新
2、的发展需要。虽然“三项制度改革”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它更多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而其运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尚未摆脱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掣肘,很难发挥应有效能。本文中笔者从历史、现实、意识等角度出发,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的现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弊端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合供电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特色之路,为供电行业新的腾飞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结构性失衡 人才引入机制 薪酬设计
3、 引 言随着供电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引入以及管理创新的大力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同时,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供电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在整个人力资源队伍规划中提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需要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进行应有的调整和发展,从而保
4、障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实现,实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当前,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都在有条不紊的持续深化。供电企业经营环境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供求市场化、管理国际化、技术进步、竞争加剧以及文化、制度、市场等均加速变化。此外,国家对电网企业提出了要建设智能电网、绿色电网、国际电网的新目标,供电企业的建设和改革步伐迈入了成长的快车道,随之而来的是对人力资源的高标准、高要求,在保证电网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前提下,更对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出了高要求,数量和质量两
5、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尽可能的保持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平衡。从而使供电企业由以往通过技术和资金获得竞争优势转向由获取或开发面向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以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的现状虽然供电企业在通过劳动、人事、工资制度配套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推行员工竞争上岗,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逐步打破了铁饭碗和平均主义,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沿袭了几十年的旧有人事管理模式。但由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机制的相对落后,薪酬设计的不合理,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仍没
6、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结构性供需失衡,比例失调、配置不科学是供电企业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企业员工的总量过剩,存在大量冗余人员,另一方面是大量专业性、复合型技术人才与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缺失,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严重阻碍了供电企业在新时期改革和发展,这种结构性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 (一)冗员沉重,企业用工成本过高、负担过重同国际水平的供电企业相比,我国供电企业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有些老的供电企业受当时的设备状况、技术水平以及国家就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招收大量的工作人员,加上供电企业
7、的形象好、待遇佳,承担大量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人才通道往往只有进入通道,而无分流通道,供电企业的人力maintenancemeasures,thereisabigsecurityrisk,managementhashadagreatimpacttothecity.3.1-8busterminalstationstatusinYibincitylayouts(4)hoursofoperationmostofYibincitybuslinesin5:30-6:20,andbasicallymeettheY
8、ibintravelneeds.Bus资源缺乏流动性,往往是能进不能出,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严重缺位。而供电企业为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又必须不断持续引进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人才,这是造成供电企业冗员沉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供电企业为了解决本企业内部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过多的职工子弟被安排进入供电企业就业。此外,由于供电企业一直以来形象好,福利待遇在当地又属于上游水平,所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