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42563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8
《李邕、李显忠和绍兴地名的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撰文屠剑虹照片提供屠剑虹李邕和绍兴地名的故事绍兴古城内的北海路、北海桥直街及北海桥的出典与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的故事有关。李邕(678-747),字泰和,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少年时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历官户部郎中、御史中丞、陈州刺史、北海太守,世人将其称为“李北海”。李邕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善长书法,《宣和书谱》称其“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石刻,都用楷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名重一时。其诗文、书法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以致朝中大臣、社会名士以索得李邕的文章、书法为一大快
2、事。李邕的笔力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书法特点,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传世书迹有《麓山寺碑》、《灵岩寺碑》、《法华寺碑》等。李邕书名之盛,冠绝一时,但在仕途上却命运坎坷。因其性格耿直,敢于直谏,屡遭贬斥,到处迁移,足迹遍及现今全国的十个省份。李邕两次到浙江,其中一次,即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在越州(今绍兴)为官时,曾书写了著名的《法华寺碑》,又称《秦望山法华寺碑》,并成为传世佳作。相传李邕在越州时,曾卜居于今绍兴北海桥附近。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载:“北
3、海桥,在城西北,俗传唐李邕寓居之地。”-3-李邕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好尚义气。他一生共为人撰写了八百篇碑文,得到的润笔费达数万之多。他常用书写碑文之酬金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深受越中人尊敬。李邕于天宝初被召任北海太守。他的才华与品性,得到了北海人民的敬仰,人们尊称他为“李北海”。然此时的唐王朝已被宰相李林甫搞得乌烟瘴气,李邕屡出诤谏之言,遭李林甫忌恨。天宝六年(747),在审讯曹柳绩一案中牵连李邕,查出李邕曾送给柳绩一匹马,遂以“厚相赂遗”获罪。李林甫立刻责令手下人赶往北海,将其杖死在狱中。此时的李邕已有70高龄。李邕之死,激起了共愤。诗圣李白愤怒之
4、极,痛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诗人杜甫为之痛哭“坡陀青州血,芜没汶阳瘗”。越郡人亦为李邕之死而深感悲痛。为纪念李邕,当地人将他在越郡时寓居附近的桥、池、街巷均以“北海”名之。有北海桥、北海池、北海路、北海桥直街,足见越郡人对这位书法大家的敬仰和爱戴。李显忠与绍兴地名的故事绍兴古城中的武勋坊系东西走向的一条路,西起府山西路,东至西小路,全长286米。武勋坊的路名出典与南宋名将李显忠的故事有关。李显忠(1110-1178),原名世辅,字公弼,陕西绥德军青涧人,为唐宗室后裔。南宋著名将领,谥号忠襄。李显忠出生武将
5、世家,其父名永奇,为宋军巡检使。李显忠年仅十七岁时,即随父出入行阵,抗击金兵,颇有胆略,积功至武翼郎,充副将。后在陕西陷入金人之手,父子商议侍机南归宋朝。途经延安被金人告密,全家二百余口,惨遭兀术杀害。绍兴中,自西夏率众来归,高宗召对,奖赉甚沃,并赐名显忠。适金兵入边,李显忠-3-会诸将战于拓皋,大败金军。后为秦桧所忌,复至落职。秦桧死后,李显忠又官复原职。金主亮南侵时,因李显忠屡败金兵,声威大震,颇为金人所惮,故高宗命李显忠代将,讨伐金兵。李显忠勇猛无比,屡建战功,收复和州、灵壁、宿州,中原震动,累官至太尉。最后在采石战中,因副帅邵宏渊忌李之功绩
6、,按兵不动,倡言惑众,涣散军心,李显忠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遭惨败,乃纳印待罪。至宋孝宗时,复李显忠太尉职,归老于会稽,并建宅于今西小路口。宋乾道十三年(1173),圣上为李显忠的府第赐名“武勋”,以彰其功。李显忠于宋淳熙四年(1177)7月卒,年六十九。《越中杂识》下卷记有:“帝尝奇其状貌,命绘象阁上,谥忠襄。”武勋坊之名起源于宋嘉定十五年(1222)。“坊”是宋时的行政区域,府城内以厢、坊为编制。南宋时,绍兴府城坊里编制已较完善。宋《宝庆会稽续志》载:嘉定十五年(1222),府城共设5厢96坊,其中会稽县界设第一、二厢,山阴县界设第三、四、五
7、厢。武勋坊在山阴县界第四厢。因李显忠之“武勋”府第位于此,故将该坊命名为武勋坊。明代万历年间,城内坊数并减,武勋坊始作为城内的一条路名。在清光绪年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中,武勋坊为一河一路,河东端与西小路相连处建有武勋桥,河西端建有思桥,其名均与李显忠有关。今武勋坊这条路上,已不见李显忠府第及武勋桥、思桥等建筑的遗迹,但武勋桥之路名,尚能引导人们了解这条街巷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使越中人能永记一代名将李显忠的英名和功勋。-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