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ID:16183357

大小:475.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8-08

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1页
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2页
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3页
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4页
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陈少敏内容提要一、界定问题和问题意识概念。二、中外一些教育家、学者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精辟的观点,并就儿童问题的产生其心理过程做了研究。但对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个操作层面则很少涉及。三、当前提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四、目前还普遍存在“应答式”的教学,有其主客观原因。五、小学生问题意识是否得到培养,受到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方面的制约。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四条原则。六、简述问题的三种情景。结合案例阐述问题情景的创设以及教师如何运用发问技巧,诱导

2、学生产生问题欲望。七、前人对问题类别的划分主要是按问题的性质和问题的解答。作者就发现问题的最原始的状态,独立提出确定问题对象的“思维三维性”,把问题划分成二大类,即非定向性问题和定向性问题,并就教学中如何运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关键词问题问题意识教育小学生策略24什么是问题?在认知心理学上,所谓问题(Problem),是指个人在有目的的待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困境①。格式塔心理学家邓克尔(K.Dunker)认为:当有机体具有一个目标但并不知道怎样达到这一目标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梅耶(R.E.Mayer)也下了一个定义: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而且

3、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②。问题意识是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要让学生提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每个学习者不仅要多见、多闻而且要“每事问”“不耻下问”,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方是长进。”明朝陈献章也说:“学贵有疑,疑而后问,问而

4、后得。”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③一个值得深思的有趣问题:“学问”作为一个完整的词,它与知识、学识等词同义。学“问”是一个词组,即要学习问问题。学问与学“问”有很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表明古汉词里已经把“学问”与“学识”同义词是很深刻的,体现了学问一词的科学含义。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改革中向学生提出了“三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不让各种各样的迷信束缚头脑,大胆质疑,故意让学生来怀疑自己。人民

5、大学的黄24克剑教授,福建省的王永老师所创立的“指导—自主学习”这一课题,其核心就是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就是成全孩子,就是回归生命化的教育。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创造性发问技巧等等。在国外,对学生的提问这个问题也引起一些教育家的关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让孩子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通过必要的观察等,一步一步地把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付诸实践,并应用所学的知识来检验是否正确。贝拉

6、克(Bellack,1966)等人开创的从整体上分析课堂谈话的“贝拉克系统”,在用于提问时,这一系统被用来提供有关诱导活动的次数、来源。超出贝拉克框架对课堂提问进行观察分析只有比较短的历史。史蒂文斯(sterens.1912)的开创性研究,使用了现场观察和速记,研究所提问题的次数和性质。然而,对提问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直很少有人感兴趣。对提问的兴趣增长程度从《行为反映》和《不列颠镜象》(1978)等选集中就可以明显看出。在1970年版的《行为反映》中,69个观察系统中,有52个涉及提问或它们组成成分。在《不列颠镜象》中,41个系统中有30个系统涉及提问。根据这些研究手段,高尔(Ga

7、ll·1970)、罗森斯海因(Rosenshine,1971)、邓金和比德尔(DunkinandBiddle,1974)等评论家的分析,以及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师生关心的问题是认知性的问题。高尔、罗森斯海因、梅德利(Medley.1978)和博里奇的述评都曾经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某些注意:罗森斯海因十分惊奇地发现,只有人们在分析教学过程与学习成绩相关时才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而没有一项研究把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