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政治”环境下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

论“微政治”环境下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

ID:15623381

大小:3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4

论“微政治”环境下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_第1页
论“微政治”环境下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_第2页
论“微政治”环境下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_第3页
论“微政治”环境下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_第4页
论“微政治”环境下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微政治”环境下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微政治”环境下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一、“微政治”现象今天,微政治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形态被人们所感知,“今天的政治已经与曾经很长时间主导人们政治生活的对理念、信仰、制度、权威等价值和相关命题的关切渐行渐远,而更多地表现为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或仅仅是对民众具体、细小甚至琐碎诉求和问题的回应。”[1]也就是说,一条若隐若现的“政治断层线”,把微政治从传统政治中分隔出来,使国家和普通民众从过去更多地关注传统政治的制度、制度合法性、执政理念、权力信仰等问题转移至日常生活需求方面。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一方面,作为概念的微政治中的“微”更多地用意于强调微政治中政治重心的下沉、对日常事务的重视以及免

2、于权力管控的信息渠道的扩展和信息的自由充分交换。[2]因此,微政治与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微观政治是不同的,微政治也不是微博政治或者微信政治等互联网政治的简称。尽管,以互联网为代表、以微博、微信等为表现形式的快捷政治传播途径,为微政治的发展,也为公众情绪的快速凝结、发酵、爆发起到了“助推器”10/10的作用。微政治现象的出现,必然的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这里既有微政治得以产生的社会情境性背景,也有技术层面的支持。今天,我们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格局、家庭关系、个人交往与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社会价值认同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使得普通民众及其日常生活事务和需求回归到

3、政治中心,并日益得到关切和强调。另外,微政治的出现与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兴传播手段,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典型的传播渠道密不可分。互联网加速了人际互动,强化并活化了政府与公民间的交往关系,推动了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极大地拓宽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值得指出的是,微政治作为对新近出现的政治现象的一种概括,它不是对传统政治的否定,更不是取而代之。相反,微政治为传统政治增添了活力,丰富了政治的内涵。二、“微政治”环境下的公众情绪及其发生过程微政治的出现与现代社会普遍的情绪氛围有着重要的关联。而政府对民众琐碎诉求的回应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样的情绪氛围,并可能使生活在充满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加敏感

4、脆弱。可以说,“情绪”10/10已然成为具有政治意义的重要符号。而纵观目前所公开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其中不少是由于一件意外的、较小的事件触发的,进而引发起一场具有很大情绪化特征的群体性事件。微政治环境下公众情绪的发生过程如下:情绪场→情绪情境触发与群体情绪磨合阶段→群体情绪兴奋与共意阶段→情绪群体感染与公众行为阶段→公众情绪回落消融阶段。情绪场情绪场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气场”一样,它是指公众释放自我情绪及感知、沟通他人情绪的作用场。公众在这个场域中,相互释放雷达信号,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情绪。这些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情绪就是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隐忍已久的怨恨、不满、相对剥夺感、公正失衡感等。在公众情绪产

5、生的整个过程中,情绪场的作用就是情绪发起者从接受者的协同性反应中获得情绪支持和人际收益。而处于情绪场中的受众往往会给予情绪发起者最直接的或者最大化的情绪支持。情绪情境触发阶段微政治环境下的情绪情境触发,就是指一件微小的事件发生了!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期性。在这个阶段,群体情绪的统一性还不明显,大多数无利益相关者基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10/10随后,由于政府管理手段的介入以及是否有效,公众情绪在这个阶段将呈现三种不同的发展走向:一是政府及时、有效、透明地信息发布,人们掌握了完整、真实的事件信息,对事件的认识回归理性,人们的情绪开始平复,公众情绪回落直至消融;二是政府未能及时、

6、有效、透明地发布事件信息,或者即便有官方,甚至是当事人给予了更符合实际的事实版本,但公众对这些真实的信息却予以抛弃,谣言战胜了一切真实和理性,许多与偶然事件毫无相关的人被动员起来,很快形成一个具有相同情感与共同心理的群体;三是事件因为群体兴趣点的转移或者媒体关注度的下降而不了了之。通常情况下,前两种情况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第二种公众情绪的发展走向。群体情绪磨合与感染阶段随着事件的向前发展,随着人们对事件信息掌握的越来越多,人们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在这个阶段,事件的发展除了信息的传播之外,更伴随的是情绪情感的传播与感染,直至发展到最后,作为导火索的事件本身的信息已经不重

7、要,或完全不得而知,而只剩下情绪、感情或信念本身的传播和感染。此时,公众的情绪变化最强烈。同时,微政治公众事件的导火线事件不太具有新闻价值,通常难以引起新闻媒体或相关部门的注意或处理,因此难以有权威的说法,这导致传播事件的信息形式只能是流言或者说谣言。因为流言是“在缺乏证据的可靠标准时盛行”10/10[3]。在流言的制造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的是人们情绪的群体感染和谣言的盛行以及群体负面情绪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