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天祥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姚大力

从文天祥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姚大力

ID:15453336

大小:82.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03

从文天祥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姚大力_第1页
从文天祥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姚大力_第2页
从文天祥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姚大力_第3页
从文天祥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姚大力_第4页
从文天祥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姚大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文天祥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姚大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主办:网易博客网易历史战略合作伙伴:《中华读书报》《时代周报》《南方周末》《世界博览》时间:第一季10月20日-12月20日主旨:破解历史的多元真相。投稿邮箱:historyzw@163.com投稿说明:一字一元!网易历史博客持续征稿版权声明:“百家博谈”系列博文版权由网易独家拥有,未经网易允许,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擅自将其作为商业用途。从文天祥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文天祥是我们的历史英雄不假,但却并非后世所谓的“民族英雄”。他所以选择慷慨赴死的理由更多基于一种王朝的遗民心态,其中没有与新王朝势不两立的政治态度,更不含有后世所谓的“民族大义”。正像元末明兴这样一个“华夏重光”的历史

2、时代,却没有结束“异族统治”,歌颂“民族大义”的颂歌,反而却有底层的汉人为蒙元“异族”殉节,元遗民的事迹提醒我们,今日人们挥之不去的民族主义意念,不是历史上一向就存在的东西。博主姓名:姚大力博主简介:蒙元史专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面朝故国的忠诚:蒙元灭亡后的“遗民”们文/姚大力元遗民的事迹提醒我们,为今日人们熟捻于心、挥之不去的民族主义意念,不是历史上一向就存在的东西。再往深一点想,民族主义本身,自它从近代西欧产生之后,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21世纪全球人类所面对的严峻事实业已表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它不但应当重新飚扬民族主义的原本形态对主权在民和疆界内全

3、体人民政治平等的基本诉求,而且要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政治民主化平台上的多民族国家观念。博文目录一位拒绝明太祖征辟的“少数民族”真隐士1379年(明洪武12年)秋冬之际,悄然隐居在江西进贤某乡村中的伯颜子中,忽然受到来自县衙门的传唤。这世上有过多少人,积虑苦心要摆出一副自甘淡泊的隐居派势,其实就盼着声名外传,好让朝廷来征召?伯颜子中和这些人不一样。那么,对于自己被“省部级”的“猎头”当作人才百般搜访,他为什么又如此不乐意呢?非蒙古族的“少数民族”为何在元代灭亡后自尽?“色目人”伯颜子中拒绝在明朝做官,留下了一组遗诗,总共七首,题为《七哀》。尔后,他饮下随身携带将近十年的毒药,自杀身亡。假如不

4、算如同鸡肋骨的那个教授职位,伯颜子中只能说是在颠沛奔走的危难之中赶上了入元朝作官的末班车,一趟真正的末班车!他丝毫没有享受到什么荣华富贵,但他为此而毫无犹豫地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他如此坚决地拒绝明朝征聘,有没有一点民族意识的芥蒂在他心中隐然发生着某种作用呢?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一点没有。怪异的中国“民族主义”:为何最底层的汉人也为蒙元自杀其实在元末明初,像伯颜这样面朝故国而坚守着对于它的忠诚的人,形成了很可观的一个人群。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都是汉人,不仅包括元代仅用于指称北中国汉语人群的“汉人”,也包括南部中国说汉语的人们在内。在这个“元遗民”的群体中,至少与伯颜同等刚烈的人物并不难找。

5、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或许应数郑玉。元亡明兴,结束异族统治,为何没有“民族大义”颂歌?元亡明兴,远非一般意义上改朝换代式的政权转换可比,而是结束异族统治、“华夏重光”的“大关节”。可是,在《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里,钱穆非常失望地指出,当时人们多“仅言开国,不及攘夷”,“心中笔下无华夷之别”。他因此责怪诗文作者们的精神未免委琐。那么,在元遗民的精神世界里,是否也缺少了那么一点类似的“民族大义”呢?事实上,为人之臣“不仕二朝”的原则,自宋代起逐渐演变为具有社会共识性格的道德教条与约束。元遗民的精神,可以说与宋遗民精神一脉相承。其中的确不包含任何族裔意义上“民族大义”的意识。尴尬的“民族英雄”文

6、天祥文天祥虽已作好必死准备,但只要外部条件允许,他并不完全排除自己选择活下去的可能性。他十分明确地表示:如果承蒙宽大将我释放,不要我做官,使我能以道家者流的身份回归故乡,今后要我作为方外之士给这个国家出出主意,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元政府最后提供的,仍然只是做官或死亡两种选择。他勇敢地选择了后者。一位拒绝明太祖征辟的“少数民族”真隐士1379年(明洪武12年)秋冬之际,悄然隐居在江西进贤某乡村中的伯颜子中,忽然受到来自县衙门的传唤。找上门来的本县衙役身后,还紧随着一名受当日主政江西全省的南昌布政使沈立本派遣、专程前来找寻他的公差。临行前,沈立本曾叮嘱公差说:“倘若带不回伯颜子中,你也

7、不要再来见我”。所以那人不敢怠慢,从县城一路跟到北山脚下的子中居所。乍看起来,这还真像是一件大好事。原来太祖皇帝朱元璋新近君临天下,亟需能帮他治理国家的各色人才,所以下诏“搜求博学老成之士”。诏书递到江西,沈立本便决意把这个在元朝曾“四领乡荐”(即四次通过省级“乡试”、获得进京参加全国性“会试”的功名)的色目书生列入他的举荐名单。村里人围在伯颜子中三间简陋的竹屋外面交头接耳,都打心眼里为他高兴:这个“晨饘暮粥”、穷困孤独的老头,如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