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ID:15135683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1

上传者:U-3868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_第1页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_第2页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_第3页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_第4页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作者:张冬丽,袁宝强,程华,戴园园,樊秋萍【关键词】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腹水;儿童1临床资料患儿,男,12岁,在入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腹胀,呈进行性加重,偶有上腹部隐隐作痛及呕吐胃内容物。门诊体格检查发现“大量腹水”,以“腹水待查”收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喘、水肿、尿少等。病前饮食比较有规律,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史,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体格检查:体温37℃,心率80次/min,血压16/10.7kPa,体重37kg,身高145cm;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胀,腹围65cm,腹肌稍紧张,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5.7×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77×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6.7%,血红蛋白(Hb)12g/L,血小板(PLT)212×109/L。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铜蓝蛋白、抗“O”8 抗体及血清黏蛋白等水平正常,抗核抗体系列均阴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心功能正常;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无异常。乙型、丙型、戊型肝炎指标正常,艾滋、梅毒抗体阴性。血EB-DNA-PCR阴性。粪细菌培养阴性,未发现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及蠕虫。血培养阴性。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大量腹水,肝脾、双肾、输尿管无异常,腹腔淋巴结无肿大,肝静脉及门静脉系血流通畅。腹水穿刺检查:外观呈洗肉水样,离心后细胞计数25.6×109/L,涂片见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90%,无恶性肿瘤细胞,李凡他试验(+);腹水生化:乳酸脱氢酶(LDH)218U/L,总蛋白(TP)50.6g/L,白蛋白(ALB)29.5g/L,腺苷脱氨酶(ADA)11U/L。两次腹水培养阴性,未找到抗酸杆菌;腹水TB-DNA-PCR阴性。骨髓穿刺检查显示骨髓粒系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占20%。胸腹部联合CT:食管下段管壁增厚,大量腹水。胃镜检查显示胃底部黏膜轻度充血,胃体部黏膜充血水肿,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散在黏膜糜烂灶;病理检查可见轻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每高倍视野22个。入院后先予头孢吡肟、利福霉素、速尿等应用,效果不佳,但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3mg),腹水明显减少。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伴血性腹水。后予泼尼松1mg/(kg·d)口服及支持对症治疗,5天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即恢复正常,腹水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大幅降低,腹水逐渐减少,症状缓解出院。现已随访3个月无复发。2讨论8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又称过敏性胃炎,是一种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有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cell,EC)浸润为特征的少见良性消化系统疾病。约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EG于1937年首先由Kaijser报道[1],迄今全世界文献报道不足300例[2]。大多为成人病例,20~60岁高发,男女比例为3∶2[3]。儿童少见报道,7~17岁为高发年龄[2]。本例为一12岁男孩,包括本文1例在内,国内儿童病例有3例,国外有20余例[2,4-7]。EG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腹痛、腹泻、腹胀。可伴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发热等,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本病的诊断,Leinbach等[8]曾提出3条标准,但部分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并不增多,且无食物过敏史[9],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诊断本病需符合以下标准:①存在胃肠道症状;②经活检证实胃肠道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胃肠钡餐造影、内镜检查有异常征象伴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③8 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EG的重要特点,也是诊断EG的主要线索。肖文斌等[10]研究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病情缓解时下降,激素治疗可在1周内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如果不用激素治疗,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本例患儿在激素治疗5天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即恢复正常,腹水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大幅降低。尽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多支持EG的诊断,但不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因少数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不增高。同样,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也不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从现有报道的不足300例病例的诊断情况来看,EG容易造成误诊,分析其原因在于EG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不典型性[11],尤其在儿科常表现不典型,故本病诊断常为历史性诊断。有作者报道一组6例患儿的诊治情况,确诊时间达5周至13个月(平均3个月)[7]。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EG症状的出现早晚取决于病变累及部位、范围和程度,与其分型有关。Klein等将EG分为3型:①黏膜病变型,最常见,主要为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EC浸润,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可有腹泻;②肌层病变型,较少见,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可致幽门梗阻及肠梗阻,胃肠蠕动波减弱或消失,深层肌活检能发现EC浸润;③浆膜病变型,罕见,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引起腹膜炎、腹水,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活检可见浆膜下EC浸润,腹水中见大量EC。以上3型可单独或混合出现。光镜下本病最显著的特征是胃肠道壁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学者提出诊断本病组织活检每高倍镜下EC浸润需达10~50个[12]。本8 例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血性腹水中找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骨髓穿刺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占20%。胃镜检查显示胃底部黏膜轻度充血,胃体部黏膜充血水肿,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散在黏膜糜烂灶,十二指肠降部黏膜充血水肿,散在黏膜糜烂灶。病理活检黏膜浅层见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每高倍视野22个,因此EG的诊断明确,并提示黏膜层及浆膜层均受累。儿童EG合并血性腹水很少见,需与结核性腹膜炎、结缔组织疾病及腹腔肿瘤鉴别。为此,我们对本例患儿进行了相关检查,未发现相关实验室证据。普遍认为EG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据此有学者提出Ⅰ型变态反应为EG发病机制的假说[13],认为由于某种原因破坏了胃肠黏膜的完整性,食物或其他抗原进入组织,使肥大细胞致敏并脱颗粒,释放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脱颗粒,造成组织损伤,释放组胺,形成恶性循环。也有学者认为补体在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即当补体激活后,吞噬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后释放组胺,后者使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生成释放增加。多数病例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2周内症状即改变,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治疗后7~10天腹水可完全消失。如症状完全缓解,则可小剂量维持数周后停药。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对激素治疗无效或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可加用色甘酸二钠治疗,作为激素治疗的替代药物。本病例给予激素治疗1周后症状及体征消失,疗效满意。国外长期随访表明本病易复发,但尚无恶变报道。8 【参考文献】[1]KaijserR.Allergicdiseaseofthegutfromthepointofviewofthesurgeon[J].ArchKlinChir,1937,188:36-64.[2]WhitingtonPF,WhitingtonGL.Eosinophilicgastroenteropathyinchildhood[J].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1988,7(3):379-385.[3]李在玲.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31(3):159-161.[4]杨华元,雷健康,杜时雨,等.10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5,27(12):708-710.[5]黄婷婷,丘小汕,梅开勇.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血性腹水1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8):511.[6]林广裕,洪楚浩.小儿嗜酸细胞增多性胃炎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1):660.[7]KalantarSJ,MarksR,LambertJR,etal.Dyspepsiadueto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J].DigDis8 Sci,1997,42(11):2327-2332.[8]LeinbachGE,RubinCE.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asimplereactiontofoodallergens?[J].Gastroenterology,1970,59(6):874-889.[9]KarademirS,AkayzA,BekK,etal.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presentingasprotein--losingenteropathy[J].TurkJPediatr,1995,37(1):45-50.[10]肖文斌,刘玉兰,王智峰,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3):145-148.[11]段丽萍,吕愈敏,胡传松,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多样性[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1):32-34.[12]FenoglioLM,BenedettiV,RossiC,etal.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withascites:a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DigDisSci,2003,48(5):1013-1020.[13]8 卢发森.现代内科少见病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437-438.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