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078108
大小:7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5
《初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4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4讲)【教学内容】《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闲情记趣》【教学目标和要求】《三峡》1、理解课文中重点词的含义,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精妙运用的好处。3、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1、理解课文中重点词的含义。2、体会全文的写法以及所反映的作者的微妙心境。3、背诵课文。《闲情记趣》1、疏通文字,了解文意。2、领会文中的情趣。3、体会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重点和难点】《三峡》1、作者与《水经注》简介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北魏时
2、期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北史》称其“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水经注》:是公元前六世纪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记载大小水道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是原书的二十倍。以《永乐大典》本等最为著名。2、内容分析。(1)掌握重点词的含义①阙②嶂③曦④襄⑤沿⑥溯⑦奔⑧漱⑨良⑩属(2)区别下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①自②绝③以(3)课文的整体把握。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第一步写峡之长:七百里。第二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山的连绵不绝特点。指出两岸山的特
3、点在于“连”,毫无残缺的地方。接着写山的“高”。山上垒着山,山峰相重,又从另一个角度写出的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重”和“叠”,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然后由特定条件写出了三峡特点:亭午见日,夜半见月,充分显示了两岸山的长和高,并且两岸山之间相距狭窄。然后按季节描绘三峡的景色。夏季:水涨过了丘陵,水势变大,流速变快,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这是通常的情况;遇到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才会有航船,千里的路程有时一日就能到达,船行之速连奔马和疾风都及不上,这个
4、特例使人对水流的快速有了深刻的印象。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副险峻壮奇的图画。春冬时节:俯视,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澈的波浪,显得明快亮丽,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显得深沉宁静。素湍回清,绿潭倒影,从色彩上说,一浅一深,从状态上说,一动一静,波光粼粼的急流和重重倒影的绿潭相映成趣,更觉风光秀丽俊逸。仰视,山岩高耸入云,用一个“绝”字;柏树姿态奇特,用一个“怪”字。两个字写出了当地景物的自然特征。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为“悬泉
5、瀑布”勾勒了生动的背景。而这里的水有别于江中汹涌奔腾的水,它自空而降,充满生机,因势就形,富于灵性,和高耸的山、怪异的柏一起构成了雄奇绝异的景象。作者以精炼的四字“清、荣、峻、茂”概括并总结了此时景物的趣味。秋天:作者用笔又不同,用“晴初霜旦”暗指阳光柔和、霜重露多的秋天。树林和山涧已没有了春夏时秀丽的色彩,也失去了清亮的光泽、喧闹的声响,变得清冷肃穆。此时“猿鸣”是三峡最具代表性的景物。猿啸叫的声音又尖又长,凄凉哀厉,在狭窄的山谷间久久的回荡,更增凄清肃杀的气氛。而渔歌又进一步点明了猿声之哀、渲染了秋的萧瑟。作者在结构上
6、采用先总后分的办法,写法上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生动凝练,运笔变幻,使文章摇曳多姿。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形神具备、情景交融的描摹出三峡的壮丽雄伟的景色,成为文学史上写景状物的典范作品。《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本文所记之事在1083年,苏轼因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在政治上不得意,然而在文学创作上苏轼迎来了高峰期。2、内容分析。(1)掌握重点词的含义①念②为乐③相与④空明⑤交横⑥但⑦闲人(2)课文的整体把握。本文是一篇不是百字的抒情小品,语言
7、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文章起句点明时间,突出一个“夜”字,“解衣欲睡”平平而起,似无物可写,却见清凉的月光洒入窗户,于是“欣然起行”,构成行文的一个波澜。同时把“夜”更具体化了,此夜原来月色融融。“月”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往往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能撩动文人的情思。如此良月,自然不能辜负,兴致勃勃起身欣赏美景。但一人赏月实在无趣,须当有人同享。马上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径直去承天寺寻找他。恰巧他也未曾睡,就一起步行到院子里玩赏月亮。这里不但介绍了游玩的地点、同游者,而且暗示作者与张怀民之“闲”。“欲、起、念、至、寻、步”曲折
8、又简约的写出了游玩的过程。接着写赏玩之景:一个“如”字,使得景象亦真亦幻,“积水空明”,勾画了水的空无澄澈,奇妙的是,水中居然还有水草纵横交错,让人如在梦中。原来是竹子、柏树的投影。作者写水、写藻荇,都是为了刻画这个“影”,而画“影”实际又是为了绘“月”。水之明、影之真,都可见月色之清。作者写月夜景,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