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892174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4
《名中医治疗哮病经验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名中医治疗哮病经验概述 摘要:文中主要列举"冷哮证、热哮证、风痰哮证、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等临床证型,论述了诸多名医对哮病的治疗经验。 关键词:哮喘;治疗;名医经验 哮病是一类以发作性的痰鸣气喘为特征的肺系疾病[1]。从病程上,哮病可以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文中主要通过列举多位医家治疗哮病的经验,以便能汲取精华、融会贯通,为临床更有效地治疗开阔思路。 1发作期 1.1冷哮证本证发病急,以喉中哮鸣如水鸡声,急促喘憋,咯痰色白而多泡沫为特征[1]。赵坤教授认为此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寒痰阻肺、肺气上逆,常以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2]。并且麻黄、细辛用量较大,可佐
2、生白芍以缓其温燥[2]。梅国强教授擅长使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治疗,化热时可酌加鱼腥草、黄芩、白英等清肺化痰[3]。刘谟梧医师则喜用三拗汤合止嗽散、苏沉九宝汤化裁治疗[4]。临证时,还常用牛蒡子、射干、麻黄、细辛等有抗炎、扩张支气管等作用的中药[4]。王烈教授提出本病的夙根在于"气虚、血瘀、痰积",自拟"温肺止哮汤"(包括前胡、苏子、白屈菜、地龙等治哮主药)治疗小儿寒哮[5]。 1.2热哮证本证以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身热,面赤等为特征[1]。刘小凡教授治疗此证,风热者,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者,热胜于痰,清金化痰汤加减;痰胜于热,新制六安煎加减[6]。徐志瑛老中医喜用
3、黄芩、野荞麦根、佛耳草、老鹳草清肺热,寒水石、海浮石、桑白皮、天竺黄等以祛老痰[7]。王九一医师擅用加味清肺汤治疗,本方由《医宗金鉴》"清肺汤"加连翘、苏子、前胡、茯苓而成[8]。柯新桥教授常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味治疗,并提出冷哮和热哮方中,都可加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等温补肾阳之品,从而提高疗效[9]。 1.3风痰哮证本证发作前多有鼻、咽、喉发痒等征兆,以喉中痰涎壅盛,声如哨笛为特征[1]。刘谟梧医师常用苏子降气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此证[4]。史锁芳教授认为风痰阻肺、胸阳痹阻乃发作之关键,宜祛风宣痹,以射干麻黄汤合瓜萎薤白汤为主方化裁治疗[10]。吴银根教授擅用
4、虫类药祛风解痉,如蜈蚣、全蝎、僵蚕、蝉蜕等之辈[11],取其"飞升走窜"、"搜剔活络"之性。 2缓解期 2.1肺脾气虚证本证以喉中轻度哮鸣,气短声低,兼有肺脾两脏亏虚表现为特征[1]。胡子葵主任常用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此证[12]。陈进教授常用六君子汤合生脉散加味加减培土生金,则肺旺痰消咳止[13]。史锁芳教授常选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等药健脾化痰[14]。杨王义常口服选用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辅之脾俞、膏肓、膈俞、足三里等穴位埋植中药药丸治疗,内外治相结合,药效更加持久[15]。 2.2肺肾两虚证本证以气短息促,吸气不利,动则尤甚,兼有肺肾两
5、脏亏虚表现为特征[1]。宋国维教授常用人参蛤蚧胡桃汤(蛤蚧、人参、胡桃肉等药)固肾纳气,加减紫河车、仙灵脾、仙茅等药治疗此证[16]。王有奎主任自拟哮灵汤(炙麻黄、杏仁、地龙、党参、天花粉等)加山药、熟地、五味子等补肾纳气辨证施治[17]。虞坚尔主任自拟平喘方(麻黄、杏仁、苏子、莱菔子等)加减附子、党参、补骨脂等治疗[18]。汪受传教授认为哮病补肾有肾阳亏虚与肾阴亏虚之别[19]。肾阳亏虚者,以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亏虚,则以玉屏风散合麦味地黄丸加减[19]。若症见咳甚尿失禁、夜尿频频等肾失摄纳的表现,张燕萍教授常加减桂附、二仙、红景天等药,收效良好[20]。
6、3结论 综上,诸位名医法宗"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前提下,遵古而不泥古,根据自身临床经验体会,善于思考、积极总结、敢于创新,或经方加减、或自拟新方,对哮病进行有效地辨证论治。对于发作期的治疗,总以祛邪为大法,具体可分为冷哮、热哮、风痰哮证,尚有寒包热哮证、虚哮证等,但文献相对较少,故未一一列举。缓解期,主要侧重于补益肺、脾、肾三脏亏虚,以培元固本,防止复发。还有一些医家认为,肝郁犯肺证、痰瘀阻肺证也是哮病的重要证型,临证时加用疏肝养阴、化瘀活血药等往往可事半功倍。虽然,中医药治疗哮病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名医的验方效药,尚待进一步证实推
7、广;中医治疗哮病的优势在于缓解期,在发作期控制症状方面,尚不如西医药起效快等。作为中医的继承者,我们应大力发扬中医学术思想指导哮病治疗。比如运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积极倡导患者每年进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冬令三九"膏方进补,以增强抵抗力、减少发作次数,巩固疗效。同时,还可结合其他外治法(如针灸、推拿、拔罐、埋穴、足疗等),发挥中医特色,多管齐下,综合治疗,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病痛。再次,要教导患者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务必远离过敏原,慎处寒温,清淡饮食,精神愉悦,适当锻炼,方能祛病延年。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