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打13)

0-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打13)

ID:13568545

大小:77.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23

上传者:U-2462
0-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打13)_第1页
0-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打13)_第2页
0-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打13)_第3页
0-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打13)_第4页
0-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打13)_第5页
资源描述:

《0-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打1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1、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1、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1、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3) 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1、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1、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1、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事业造就人才,为制定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科学的根据。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将社会学看作是改造中国社会的一种武器,而不是根本上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社会改良,出现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家如李大钊、李达等,他们在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得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特别是1979年以后,中国社会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逐渐发扬光大。 1、试比较社会学三种不同传统的理论特征。在社会学上,从一开始就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研究传统,一种是以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并经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涂尔干(E.Durkheim)发展后日趋成熟,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准则,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因此,在方法论取向上,坚持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另一种是以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因此,韦伯将社会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并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会学研究传统,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批评与抨击。第三种则是由马克思开创的批判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认为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其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那种旨在维护、修补现存社会结构的单纯解释性的“科学”研究和把现代工业社会的既定现实当作合法的做法。1、简要评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影响。结构功能主义在5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代表人物还有戴维斯、利维、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 1、简述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他认为,社会组织不是寻求均衡的社会系统,而是强制性协调联合体。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权威和权力。社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统治和被统治两大彼此对立的准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但权威的再分配同时也是新的统治和被统治角色的制度化过程。和谐中潜伏着冲突的危机,一旦时机成熟,社会成员就会重新组织起来,进入另一轮争夺权力的冲突。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而“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乃是历史的推动力”。1、试比较柯林斯与早期冲突理论的主要区别。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 1、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方法论特点。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方法论,偏爱参与观察、生活史研究、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必须研究真实的社会情境,而不是通过运用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符号互动论者不运用正式的数据搜集法和数据分析法,而代之以概括性的和一般的方法论的指令,这些指令要求对被调查的对象采取“尊重”态度。布鲁默曾声称,这种研究需要或至少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考察”,调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会情境的第一手资料。目的是把在其中生活的人们所理解、所适应的世界照样描绘出来,主要用参加者的语言来表达。第二阶段,即“检验”阶段。研究者集中注意环境中的“分析因素”,这些因素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才可能获得。对于多数符号互动论者说来,这一阶段在辨认、描述和解释基本的社会过程如社会化、整合、协商时已开始了。1、何为社会调查方法和社会实验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社会实验方法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有控制地设置某些条件和变量,直接观察、计录、分析这一研究对象前后变化的一套办法和程序。1、社会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些层次?各有何作用?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实践方法和社会统计方法三大部分内容。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程序的总称。社会实验方法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有控制地设置某些条件和变量,直接观察、计录、分析这一研究对象前后变化的一套办法和程序。它有简化和纯化社会复杂现象的作用。 1、试比较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区别。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它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而社会唯实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实论。社会唯实论者把社会看成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社会先于个人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实在,有集体意识和集体的。1、简述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征。人文主义方法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2、反对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社会活动由个人行动所决定,个人行动由个人动机、行为规范和价值关系决定。主张社会科学首先要研究个人行为动机与社会规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3、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着重于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找出它的成分,说明整体与成分的关系。在分析各社会有机体时强调作分类研究,说明其个别的功能,反对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研究归结为只对各种社会现象作整体说明。4、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反对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性规律方法。5、认为考察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主要的认识方法,而实证主义的所谓客观事实是由主体的认识能力产生的,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和相对的。 1、简述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方法与途径。(1)家庭教育。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在童年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家庭中的亲情关系,言传身教,从语言、情感、角色、技能、经验与规范等各个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在具有各族、阶级、宗教、地区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了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都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2)学校教育。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人们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学校使儿童学会许多新的知识。学校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取得社会成就的愿望,为学生提供与更多的同伴以及成年人相处的经验与机会,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加自如地迎接各种挑战。学校还有独特的地位、角色、亚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学校里的主属关系很明显,校长或主任有权决定学校里的大事,学生要听教师的话,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尊重权威、遵守秩序的观念。(3)社会群体内部影响。社会群体可能是同辈群体,也可能是阶级集团或一定的社区、工作单位。同辈人中的同学、同乡具有许多相同的思想感情与语言习惯,要相互交往中容易彼此交流社会知识与处世经验等。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有着不同的利益与要求,从而形成了迥然有别的价值标准、规范、心理、思想、习惯与气质。在社区内,人们通过一系列频繁的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习惯、心理。对许多人来说,工作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单位中度过的,不同的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4)大众传播工具。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迅速地向人们大量提供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革的各种住处使人们开阔视野,看到自己无法亲身经历情景,很快学到各种知识与规范。 1、简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教导有关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家庭开始,照顾婴儿到教给儿童吃饭穿衣的生活自理能力,继而教给青少年自谋生活的职业技能。特别是在小农经济时期,家庭是生产单位,又是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工业社会里,生产活动从家庭中分离出来,人的社会化途径主要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及在就业单位如工厂、企业等不同岗位上,再接受职业技能训练。(2)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与传统,用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调整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个人、团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这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3)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人总是为着一定的理想而生活的。社会通过各种途径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4)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符合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大厦的各个五一节充当适宜于各自身份、地位的角色。1、简述角色集的基本内涵。角色集是指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1、多种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如一个人同时承担着母亲、医生、主任、工会会员、兼职教授等多种角色。它主要强调一个人的内部关系。2、不同角色的承担者由于特定的角色关系而联结在一起。如在医院里,医生、护士、病人、病人家属等聚合在一起形成角色集。 1、简述角色冲突及其类型。角色冲突就是指在角色之间或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的过程。角色冲突有两类:一是在不同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如夫妻冲突、婆媳冲突等。它常是由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偏离角色规范等原因引起的。一是在角色承担者自身内民生的冲突。这又有几种不同情况:首先,当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要求,使他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亦称“角色紧张”。其次,当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间出现了行为规范互不相容的情况时,也会发生角色冲突。1、简述初级群体的主要特征。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是:(1)面对面的互动。这是初级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离开直接的交往与合作,就不可能形成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无初级群体可言。(2)有限定的群体规模。初级群体通常是小型群体。人员相对少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3)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这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的明显区别之一。个人在初级群体里扮演多种角色,参加各种活动,表现其全部个性。这样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如有意外的缺员或置换便会引起群体的震荡和不安。(4)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初级群体不存在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而依赖于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的因素。初级群体如果企图诉诸于法律的强制手段,便标志该初级群体的衰落或发生由初级关系向次级关系的转变。1、简述家庭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家庭的主要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特殊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与其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特殊的家庭主要包括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家庭形式。 1、有关社会群体的看法,在社会学上有哪些主要不同观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社会群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家庭、乡村、城市、政党、国家乃至人类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合。二是认为社会群体仅仅是指人际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或小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三是既不同意将社会群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定得过于宽泛,也不赞成将它的定义定得过于狭小,即不能将社会群体完全等同于小群体。而是认为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1、社会群体有哪些主要类型?①按照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②按照群体的规模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前者通常指社会组织,后指小群体。③按照群体成员个人的归属感可划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④按照其他特征,将社会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相遇群体。1、简述社会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特定的目标,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结构较为严密的制度化的次级社会群体。其特征主要有:  ①特定的组织目标。 ②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③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④普遍化的行动规范。组织的内涵及其特征。1、如何认识社会组织的结构?传统的组织形式与现代的组织形式各有哪些具体的结构形态?社会组织结构就是组织按照实现目标的需要划分其系统内的各种组成部分,并使它们间相互协调的一切方式的总和。组织结构是由其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同时,结构体现着关系,它是组织各个部分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再者,组织结构包含着分化与整合两个方面,分化是指将组织工作分解为各个任务,整合是指将这些任务协调起来。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现代组织结构形式有:事业部制结构、矩阵制、多维立体结构。 1、组织中为什么能存在着非正式的群体结构?因为组织中的个人并不始终是以组织角色来行动的“组织人”,而是具有多方需求和具有丰富个性的“社会人”,个人的那些丰富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在组织的正式结构中是不能得到完全满足的,因而必然结成各类非正式群体来满足其需要。1、“X”理论和“Y”理论各有什么优劣?“X”理论指的是一种专制型的管理,其优点是效率高,成员对组织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其缺点是成员失去了个性,工作积极性不高,成员缺乏创造性。“Y”理论指的是人道的、帮助型的管理。其优点是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能力,工作氛围比较轻松,管理比较民主。其缺点是组织松散,凝聚力不强。1.简述社区研究的主要意义。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区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研究是研究整个社会的起点。同整个大社会相比,社区则显得具体可感,易于把握。一般地说,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必然会在各个社区里有所表现。社区研究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人们通过社区研究对社会进行典型调查,从微知著,研究和探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同类社区的共同特点。通过社区研究,人们还可以了解某一社区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和建设。1、简述社区的本质性特征。1、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2、其中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3、其中的人口中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4、具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1、简要评价城市化模式中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就是在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周围建立起许多卫星城,形成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以此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城市规模过大,容易引起用地困难、住房紧张、资源短缺、变频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该模式的优越性在亚洲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亚洲国家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更适合于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1、试比较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主要差异。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⑴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⑵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⑶社会结构、社会分工简单;⑷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⑸家庭作用重要,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紧密。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⑴经济活动集中,以工商服务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手段;  ⑵人口集中,人口异质性强; 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发达;  ⑷组织结构复杂;⑸生活方式多样化;  ⑹家庭规模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1、社会与社会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是特殊的自然。 1、如何理解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礼俗社会亦称“共同体”,指传统的社会。其特征是: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传统的约束,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法理社会亦称“交往社会”,指现代工业社会。其特征是:规模较大。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个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级关系居统治地位,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1、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包括:(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3)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简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区别?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而已,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它们否定一切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社会唯实论则把社会看成是超越了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社会先于个体而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实在,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象征。1、简述社会的主要功能。社会的主要功能有:1、整合的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意见整合和功能整合。  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1、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共有的。(4)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1、简述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是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其要素构成主要包括:精神要素(精神文化)、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1、文化的社会功能有哪些?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合整合。二是社会导进功能。包括提供知识、协调社会工程管理、巩固社会进步成果等。三是反向功能。这种功能一是发生于文化滞后时,二是发生于负文化团体之中。1、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如何理解文化模式的?社会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使用文化模式这个概念有两种意义。一是按照文化特征的不同,把各族的文化看作是不同的文化模式。二是指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在功能上互相关联、互相依存而构成的文化整体,任何文化都是如此,所以是普遍的文明模式。1、简述社会行为的内涵、要素和性质。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它是人类进行活动,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表现。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行为是行为主体对所处情境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即反应性行为。二是社会行为有着明确的行为目的,是行为主体的选择性行为。三是社会行为本身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一种能够被他人理解的行为,即象征性行为。任何社会行为一般都同时体现了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而且行为的对象是他人或群体,因此,其性质是社会性的。 1、简述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社会行为的形式主要包括暗示和模仿、竞争与合作、冲突与调适。暗示:是指个人用语言、当作或其它象征符号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被暗示者,并引起被暗示者反应的一种行为方式。模仿:是对暗示所传达的意向有意无意地作出类似反应或合意性反应的行为方式。竞争:是指以超过对方取胜为动机,互相争胜的行为方式。合作:是社会团体中的成员再完成共同目标任务中相互配合和协作的现象。冲突:即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调适:是指一种个人和团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1、简述集体行为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型。在社会学中,集体行为通常是指聚众者的活动,或者说是由许多人表现出来的带有自发性和无一定结构的行为。其一般具有临时性和反常性两个根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体行为主要有骚动、恐慌和时尚等类型。骚动是大多数集体行为发生时所出现的那种不安、冲动与盲目跟随现象。恐慌则是一群人在面临某种威胁时,作出的一种协调且无理性的反应得集体行为。而时尚是一种临时性的、由大量的人所狂热遵循和追求的行为方式,其显著特征就是新奇。1、简述集体行为产生的主要社会条件。 集体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六个方面的条件:1、环境条件。即造成或便于集体行为形成的客观外部环境。2、失范。即社会规范不存在或不得力时,个人或社会出现的混乱状况。3、社会控制机制的崩溃。4、冲突的价值观。5、权力斗争。即未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利用集体行为的一种斗争策略或手段。6、相对剥夺。即人们所获得的东西与它们认为自己应该获得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差距。需要说明的是,六个方面的条件在某种特定的集体行为中未必会同时出现,而且这些条件中,也没有一个条件对所有形式的集体行为来说都是必要的。1、试论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社会分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阶级的产生。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  ②划分阶级的标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阶级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与共同的利益,他们的行为表现一致性程度较高。阶级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在阶级斗争中,同一阶级的成员有着共同的阶级意识;同时,阶级内部成员之间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④阶级与阶层。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有所不同。在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  ⑤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存在是私有制社会中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地位与利益不同,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关系,阶级斗争与阶级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产阶级,铲除滋生阶级与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无产阶级本身也将随历史的发展而消亡。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私有制的废除、阶级的消亡是根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提条件。 1、试述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的社会影响。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是原地升降。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它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极为重要。它影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产业结构。如果一个时期内向上流动的频率超过向下流动,说明社会在进步,反之,说明社会在倒退。每个人都希望向上流动而不希望向下流动。但每个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分布是不均匀的,只有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这个条件就是知识、才能和机会。对社会来说,关键是要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要有一套选优的标准和实施办法。这些渠道、标准和办法是在社会流动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社会选择而不是决策人主观设计。水平流动可以使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和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影响着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同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它带来人员的交往,有利于各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1、简述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各自的特征。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自由流动不会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分布产生重大的影响。结构性流动是相对于自由流动而言的。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都是结构性的流动。结构性的流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变化。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在有些场合下不易划分。例如移民,有的是自由流动,有的是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随时随地经常发生的,结构性流动只有在自然环境或社会发生剧变的时候才会发生。自由流动无定的方向,不能从个别的自由流动中发现社会变迁的性质和趋势;结构性流动是有方向性的,从每一次结构性流动中都可发现社会变迁的性质和方向。 1、试论当前我国社会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主要问题:(1)总体的流动规模仍然不大。(2)过严的户籍制度阻碍了社会流动的正常进行。(3)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弊端。(4)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5)社会流动的流向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流向单一。  治理对策主要包括:(1)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流动机会。(2)健全社会流动机制。(3)改革社会身份制度。(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加强不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宏观管理工作。1、简述社会问题的内涵及其认定。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构成由以下要素组成: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 2、这种情况必定影响许多人;3、这种失调情况必须引起许多人的注意;4、必须通过集体行动予以解决。1、简述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社会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4个方面。普遍性:指社会问题自始至终存在于每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变异性:指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社会,表现各不相同,各具特性;复合性:指社会问题在产生原因、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以及后果等方面的复杂的性质,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常常是几种社会问题同时并存,并引起一系列破坏性的社会后果;周期性:是指社会问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时间规律性。通常说,社会问题总的时间进程及其阶段性,是周期性的两个基本含义。社会学家则特别强调周期性中潜伏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1、简述社会控制的内涵及其特征。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要有:1、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超个人性。2、从社会控制的作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互动性。3、从社会控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来看,它具有多向性和交叉性。1、您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哪些。试列举其中您认为最为重要的三个问题予以详细说明。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腐败问题、贫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详细说明略)。1、简述社会团体工作的内涵及其主要模式。社会团体工作简称团体工作,也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社会团体工作为一般儿童、青少年、成人所组成的团体提供教育与娱乐服务,为有社会和心理问题或生活不利的人们所组成的团体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从而预防与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团体工作的特点是借助团体特有的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来实现个人发展与矫治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协同工作达成社会行动。团体工作的主要模式有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和交互模式等。1、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革举措。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弊端是:⑴保障对象的非全民性,社会化程度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⑵保障内容的不合理性;⑶保障资金筹集渠道的单一性;⑷保障管理体制的混乱性;⑸保障法规建设的滞后性。改革主要举措有:⑴强化依法保险观念,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⑵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措要由过去以现收现付统筹制向部分预筹积累、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以及积累率的方向发展;⑶给付标准要转变按私有制确定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费水平挂钩;⑷从城乡发展的状况不同这一现实出发,构造我国社会保障二元化的格局;⑸改革失业保障制,完善社会保障的配套措施,加强社会保障管理,逐步使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健康方向发.展;⑹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协调社会保障事业的关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1、简述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而建立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和制度总称。其目的是为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时,提供经济和物质帮助。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救助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社会福利提供的是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而社会优抚是我国专门针对军烈属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1、简述社会工作的内涵及其特征。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其性能就是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制度,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其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服务性。2、稳定性。3、发展性。4、调节性。1、简述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社会变迁的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自然环境依其自身规律演变,影响社会的变迁,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变迁。   (2)人口的变迁。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的变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  (3)经济变迁。它包括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给整个社会变迁以决定性的影响。  (4)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5)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6)科学技术的变迁。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日益加速。7、文化的变迁。这是分析社会变迁内容的一种综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包括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冲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1、简述社会变迁的主要类型。社会变迁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2)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3)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4)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1、简述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及其内容。社会变迁理论主要有:  (1)进化论。它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的过程。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地向前发展。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认为,社会是遵循固定的路线、沿着一定的历史阶段向前发展的,与理性发展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科学阶段相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军事、过渡和工业三个阶段。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同生物有机体的进化相似,是一个内部“细胞”不断分化和结构复杂化的自我发展过程。现代进化论者认为,社会变迁是多向性的。首先,社会进步不是必然的,也有可能出现倒退;其次,进化是沿着许多方向发散进行的,没有固定的阶段、路线和方式;再次,进化的模式是多样的,不同水平、不同形态的社会,具有不同的进化或发展形式。   (2)循环论。认为社会变迁是周期性的重复。德国历史哲学家O.斯本格勒认为,社会的变化类似于人的生命循环,每个时代都有其产生、成长和衰老死亡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将返回到最初的起点。美国社会学家P.A.索罗金认为,社会变迁是遵循一种“历史循环模式”进行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灵性、感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循环出现,社会学不可能再提出任何其他的社会发展规律。  (3)均衡论。强调社会均衡一致和稳定的属性。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属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由社会一般的规范和价值维持和调整,表现了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致性、不矛盾性和稳定性。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本身就具有一种使原有状态保持不变的倾向。当某一部分因内部或外部力量造成整个社会失调时,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就会采取矫正措施,使社会恢复到均衡状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帕森斯将进化论与均衡论结合起来,形成进化的结构功能主义。他承认,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表现为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即社会系统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系统内部分配这些资源的能力增强。社会要保持均衡的进化,最终取决于社会能否发展出一套新的、普遍化的价值体系,容纳与整合新的结构要素。   (4)冲突论。冲突论的代表、德国社会学家R.达伦多夫和美国社会学家L.A.科瑟尔等人认为,应该将社会体系看作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最主要的社会过程不是均衡状态,而是各个社会集权为争夺权力和优越地位所进行的斗争造成的冲突。社会权力的资源是有限的,没有获得权力的人为了自身利益要求获得权力,已经掌握权力的人要防止别人夺走他们的权力并想获得更多的权力。任何社会成员都在为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斗争,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权力再分配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围绕权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内部固有的现象。这种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变迁是必然的、急剧的,后果是破坏性的,任何宏观的社会变迁理论只有涉及与权力相联系的冲突时,才是有价值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社会变迁的宏观研究已逐步转向对某一特定阶段、特定社会、具体社区的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继出现了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社区发展理论等。1、简述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生成变化的过程。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是:  ⑴速度日趋加快;  ⑵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⑶有计划性;  ⑷相关性日趋增强; ⑸社会问题越来越多。1、试论“迟发展效应”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优势。“迟发展效应”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特殊的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⑴经济发展外部条件不同,迟发展国家必需在发达国家支配的世界体系中求得发展; ⑵迟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起步时就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难题; ⑶迟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多半是一个“他化”过程,因而容易造成政治和文化上的依附; ⑷迟发展国家必需花费大量精力来协调利益群体的矛盾,有时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⑸迟发展国家在消费方面容易出现“消费早熟”的现象; ⑹迟发展国家往往肩负着外债和人口的重负; ⑺迟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往往重考试而牺牲了真正的教育; ⑻迟发展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膨胀和乡村的贫困化并存。  当然,迟发展效应也有自身的优势,对我们的启示是:  ⑴迟发展国家无需重复实验过程来发明所有的技术,起点高,可节省时间和精力;  ⑵迟发展国家可以站在人们对社会发展现有的认识高度,通过制订计划来指导社会有序发展;  ⑶迟发展国家可以从早发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结构失调、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中吸取一些教训,以避免失误。 1、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对依附理论的发展。(1)体系结构更趋完善。依附理论用二元结构来说明作为两个独立单元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及其发展状况,显得乏力。世界体系理论则以纵横交错的有机整体结构来取代依附理论的二元结构,使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更能说明整体世界发展与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  (2)使静态结构动态化。引入“半边陲”概念,其特征是输出“边陲产品”到核心地区,又从核心地区输出“核心产品”到边陲地区。因此,半边陲地区在世界体系中是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它具有既被核心地区剥削,又剥削边陲地区的双重角色,而正是这种双重角色增加了世界体系内的异质性和多元性。  (3)用结构决定论代替外部决定论。即从更高、更深的理论层次上来揭示整体的发展规律如何决定部分的具体发展过程。  (4)在理论方法上有重大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沃勒斯坦不是采用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而是采用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军事学等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溶为一体,有机地联系衔接成为一个整体。1、试论依附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分歧之处。(1)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现代化理论主要侧重于社会文化传统对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而且只限于一国分析。依附理论则主要从经济角度、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角度来分析非西方欠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  (2)现代化理论把非西方步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这些社会的内部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依附理论将未发展的原因主要归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并指出前者的“发达”是由后者的“不发达”所造成的。  (3)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只有依靠西方文明的传播,只有照搬西方模式和全盘西化才有可能。依附理论认为与西方文明联系越紧密便越不能实现现代化,唯有与西方脱钩才能实现现代化。   (4)现代化理论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而依附理论认为西方化过程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将非西方步发达国家纳入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达到控制它并使其为自己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的过程。西方化是依附的一个重要手段。  (5)现代化理论提倡“传统-----现代”两分法,前者的二分是纵向的或依次的,而后者的二分法则是横向的或并行的。  (6)现代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化道路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是一样的,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目前所处的状态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前的状态,而依附理论则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是不可能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道路,它们目前所面临的“不发达”状态是西方发达所未经历过的。  (7)在社会历史观上,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具有同样的历史,都要经历传统和现代两个阶段。而依附理论则认为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虽然都曾经历过“未发展”的历史,但从两者相互接触后,便开始了完全不同的历史,前者由“未发展”阶段进入“发达”阶段,后者则进入了“不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