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30648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2
《农村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村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预习 【中图分类号】G?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66-02 预习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系显而易见。但目前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预习情况不甚理想。圈生字注音、抄几个词语解释、读读课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样的要求;有的教师干脆放任自流,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如何在教辅资料少、课外阅读量少、无网络查阅、少有人监督的状况下,指导学生预习,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呢?笔者认为,用好手中的课本,根据学生现有水平,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具体指导,能推动学生进行有效预
2、习。 语文S版教材课后习题编排一般是:读的要求―关于课文重点句段的思考题―生字书写―词语积累―课外链接。下面,笔者以语文S版教材为例,按学段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 【第一学段】步子小,重趣味,细指导 刚开始的预习要放在早读或授课前,以课内指导为主。教师要及时表扬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课文《演一棵大树》为例。 (一)朗读课文。 首先是班级齐读课文,然后是个人自读,最后是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之后是评价。个人自评以“朗读遍数、声音响亮”为基本评价标准,在题目后用“正”字记录;他评以“读书姿势端正、声音响亮、不错漏”为基本评价标准,用“笑脸”的个
3、数(五个是最高分)来评价,记录在题目后,并有同学签名。 【分析】朗读课文是低学段预习的重点。教师要讲清评价的尺度,学生才能较好地使用评价办法。在第一学段就开展自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到二年级课后习题就开始有默读的要求,应当在课堂上先进行计时练习。因为从朗读过渡到默读,需要一个更复杂的心理过程,默读的速度和质量会影响到高年级“浏览”和“概括及把握”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说说为什么大家都说阿海演得好。如果班里表演“小红帽”的故事,你愿意演一棵大树吗?为什么? 读读题目,
4、在心中想一想。然后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用“?”记录在课题旁。 【分析】在第一学段,农村小学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和见识甚少,因此刚开始鲜有人能解答。朗读和思考,目的是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例如本课从课题可以质疑:谁演大树?为什么要演?在哪里表演?演得怎么样?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检查预习情况,表扬学生在预习时提问的学习行为。 (三)比一比,写一写。 直直直的笔直 真真好天真 (四)描描写写。 想一想上面的题目,也可以试着填一填。在课文中把这两个生字圈出来。然后根据生字表,把其他“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也圈出来,并把带有这个字的词语
5、用横线画出来。最后,把这些词语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分析】以上题目是形近字的比较,对教学有一定的提示。根据字词的提示,让学生在文中标注出“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这样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在朗读时对生字词的关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为文后的“词语花篮”作准备。一年级下册开始,还可以指导学生预习时把生字的部首在生字栏中圈出来,并将个别少见的汉字结构写在旁边。如本课在生字“还”旁边写上“半包围”。生字词的预习是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且感受到学习快乐的,对这一环节要作重点指导和检查,还要及时表扬学生在预习时个人的努力。 【第二学段】教方法,小组帮,教师扶
6、 经过第一学段的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并养成习惯。第二学段的预习延续“读”“疑”和“字词”的过程和方法,但是程度会有所加深,同时增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积累的预习项目。以《庐山的云雾》一课为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根据“姿势端正、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添字、不少字、不重复、很流畅”的要求,用“☆”自评和他评。 【分析】读的评价不但是具体几遍的要求,还有细化的评价标准。对于难读的部分,教会学生划分节奏来读,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时互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督促,只有多
7、提供开口说话的机会,农村的孩子才会克服羞怯的心理。到四年级上册,对默读的自评还应计时。读的速度,三年级每分钟大约为130字,四年级150字左右。 (二)你发现第二、第三自然段各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吗?想象一下庐山云雾的样子和变化,然后跟同学交流。 1.在文中用“”画出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2.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描写云雾样子的词语:白色绒帽、玉带…… 3.根据提示给课文分为三个意义段,抓住每段的第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写在段末。 4.根据提示可在课题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5.对文中的具体
8、词句质疑或是不理解的地方用“?”标记。 【分析】以上提示了教学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